巨结肠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适用于新生儿、早产儿短段型或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包括清洁灌肠、用缓泻剂、补充益生菌;手术适用于非手术无效或全身情况好的患儿,有拖出型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等根治性手术,术后需密切观察护理,特殊人群如新生儿、早产儿、年长儿治疗有不同注意要点。
一、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适用于新生儿、早产儿短段型巨结肠或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具体措施
清洁灌肠:可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洁灌肠,通过机械性刺激肠道,促进粪便排出,缓解腹胀等症状。对于新生儿,要注意灌肠液的温度、量和压力,避免对肠道造成损伤。例如,灌肠液温度一般保持在38~40℃,量根据患儿年龄而定,新生儿每次约50~100ml,要缓慢注入,压力不宜过高。
缓泻剂:可口服乳果糖等缓泻剂,通过调节肠道渗透压,使水分保留在肠道内,增加粪便体积,促进排便。但使用时要根据患儿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且需长期观察患儿的反应。
益生菌:肠道益生菌如双歧杆菌等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功能。对于巨结肠患儿,补充益生菌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促进肠道正常蠕动,但需选择合适的益生菌种类和剂量,并长期服用观察效果。
二、手术治疗
根治性手术
适应证:适用于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全身情况较好的患儿。
手术方式
拖出型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Swenson术):切除无神经节细胞肠段及部分扩张结肠,将正常结肠拖出与肛门吻合。该手术需要精细操作,确保吻合口的血运和愈合,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手术操作的精细程度要求不同,尤其是婴幼儿,要特别注意肠道组织的处理。
结肠切除直肠后吻合术(Duhamel术):将直肠盲端与远端结肠吻合,利用近端结肠作为储粪器官。手术过程中要注意保证吻合口的通畅和牢固,避免术后出现吻合口漏等并发症。
直肠黏膜剥除肌鞘内结肠拖出术(Soave术):剥除直肠黏膜,将结肠经直肠肌鞘拖出与肛门吻合。此手术对手术操作技巧要求较高,要确保黏膜剥除干净且结肠拖出后的血运良好。
术后护理与注意事项:手术后患儿需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伤口愈合情况以及排便功能恢复情况。对于婴幼儿,要特别注意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热量和蛋白质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按照医嘱进行相关的康复治疗和复查,观察肠道功能恢复的情况,如排便的频率、性状等。对于年长儿,要注意心理疏导,帮助其适应术后的身体变化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特殊人群方面,新生儿巨结肠在治疗时要更加谨慎,因为新生儿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非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对于早产儿巨结肠,由于其身体状况更差,非手术治疗可能是首先考虑的,在进行任何治疗操作时都要轻柔,避免对脆弱的肠道造成损伤。而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巨结肠患者,在手术前后的心理支持和营养管理也非常重要,要根据其生长发育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护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