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是因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致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关节等引起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病因包括尿酸生成过多和排泄减少,临床表现分急性发作期、间歇期、慢性期,诊断靠血尿酸测定、关节液等检查及影像学,治疗分急性发作期和间歇慢性期,预防要饮食调整、控基础病、适度运动,特殊人群需关注。
病因与发病机制
尿酸生成过多:体内嘌呤代谢异常,例如一些先天性酶缺陷等情况可导致尿酸生成增多。有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影响嘌呤代谢相关酶的功能,从而使尿酸生成超出正常范围。
尿酸排泄减少:肾脏是尿酸排泄的重要器官,肾脏功能异常,如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分泌尿酸障碍等都可引起尿酸排泄减少。例如,一些患有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肾脏对尿酸的排泄能力下降,易导致血尿酸升高。
临床表现
急性发作期:多在夜间或清晨突然起病,关节剧烈疼痛,疼痛进行性加重,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疼痛程度较为剧烈。最常累及第一跖趾关节,也可累及足背、踝关节、膝关节等其他关节。受累关节局部出现红肿、发热和明显压痛。
间歇期:急性关节炎发作后症状可完全缓解,但仍有血尿酸升高。部分患者可在数月或数年内再次发作,随着发作次数增多,发作持续时间延长,间歇期缩短,受累关节逐渐增多。
慢性期:由急性发作反复迁延不愈发展而来,表现为关节肿胀、畸形、活动受限。关节周围可形成痛风石,痛风石大小不一,小的如芝麻,大的可如鸡蛋,常见于耳廓、关节周围及肾脏等部位。
诊断
血尿酸测定:血尿酸水平升高是痛风性关节炎的重要实验室指标之一,但急性发作期血尿酸可能正常,需动态观察。
关节液或痛风石内容物检查:关节液中找到尿酸盐结晶或痛风石中发现尿酸盐结晶具有确诊意义。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在慢性期可见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缺损等;超声检查可发现关节周围或软组织内的尿酸盐结晶沉积;CT及MRI检查对早期诊断也有一定帮助。
治疗与预防
治疗:
急性发作期: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缓解症状。
间歇期和慢性期:使用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等)或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如别嘌醇等)降低血尿酸水平,同时注意生活方式调整。
预防:
饮食调整:避免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增加低嘌呤食物(如蔬菜、水果、牛奶等)的摄入,多饮水,促进尿酸排泄。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患有肾脏疾病等可能影响尿酸排泄的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
适度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尿酸波动。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痛风性关节炎较为罕见,但如果发生需谨慎评估病因,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对于老年人,要注意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情况,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时需综合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女性在绝经后痛风的发生率相对升高,需更加关注血尿酸水平及关节情况,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以预防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