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分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TIA由多种因素致短暂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与动脉粥样硬化等有关,各亚型有不同特点;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等致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诱因多,病情凶险)、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动脉瘤等致脑底部或表面血管破裂,起病急,有典型表现及高再出血风险)。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变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根据发病机制主要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亚型。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动脉壁病变的基础上,血管管腔狭窄、闭塞或形成血栓,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较女性稍多,患者多有上述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生活方式不健康如缺乏运动等会增加患病几率。
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系统,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栓子来源可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和来源不明性,其中心源性栓子最常见,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壁形成的血栓脱落。各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发病急骤,症状常在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患者有基础心脏病等病史时易发生脑栓塞,生活方式对其影响相对较小,但基础疾病的控制很关键。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等危险因素作用下,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常见的发病部位有壳核、尾状核、内囊、丘脑及脑桥等。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易发,患者一般症状较轻,可表现为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等,预后相对较好,但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控制不佳易复发。
出血性脑血管病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其他病因还包括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血液病、梗死后出血、脑淀粉样血管病等。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波动较大时易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多见于50岁以上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男性略多于女性,冬季血压波动大时发病较多,患者情绪激动、剧烈活动等可诱发脑出血,发病时病情常较凶险,短时间内可出现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症状。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后,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其次是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动脉瘤破裂出血前可能有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各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起病急骤,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等,部分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动脉瘤破裂再出血风险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