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肛门失去对粪便气体控制出现不自主排便伴肛周刺激等问题病因分功能性(神经系统疾病、盆底肌功能障碍、长期腹泻)和器质性(直肠肛门结构异常、肠道疾病)临床表现为不自主排粪便气体及肛周刺激症状评估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管理包括非药物干预(盆底肌训练、饮食调整、排便训练)、原发病治疗、局部护理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培养规律排便习惯等老年人关注整体健康等妊娠期女性优先非药物措施改善。
一、定义
大便失禁是指肛门失去对粪便、气体的控制能力,出现不自主排便的情况,可发生在睡眠、行走等不同状态下,常伴随肛周皮肤刺激等问题。
二、病因
(一)功能性因素
1.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可影响神经对肛门括约肌的调控功能。2.盆底肌功能障碍:长期便秘、衰老等因素可导致盆底肌松弛,进而影响排便控制能力。3.长期腹泻:肠道炎症、感染等引发长期腹泻,使肛门频繁受到刺激,易导致大便失禁。
(二)器质性因素
1.直肠肛门结构异常: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肛瘘术后瘢痕形成等可改变肛门正常结构与功能。2.肠道疾病: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肿瘤等病变可破坏肠道正常结构与神经支配,引发大便失禁。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不自主排出固体、液体粪便或气体,可在无预兆情况下发生。同时,肛周皮肤常因粪便刺激出现瘙痒、湿疹等刺激症状。
四、评估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发病时间、诱因(如是否有神经系统疾病史、肠道疾病史等)、伴随症状(如腹痛、腹泻等)。
(二)体格检查
进行肛门指诊,评估肛门括约肌张力、直肠黏膜情况等;结合内镜检查观察肠道内部结构。
(三)实验室检查
包括粪便常规、生化等检查,了解肠道有无感染、炎症等情况。
(四)影像学检查
如盆腔MRI等,有助于评估直肠肛门结构及周围组织情况。
五、治疗与管理
(一)非药物干预
1.盆底肌训练:通过凯格尔运动等方式增强盆底肌力量,改善排便控制能力。2.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多吃蔬菜、全谷物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且质地适中。3.排便训练:建立规律排便时间,帮助患者形成良好排便反射。
(二)原发病治疗
针对引起大便失禁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如肠道炎症给予抗炎治疗,结直肠肿瘤等可能需手术等相应治疗。
(三)局部护理
使用肛周皮肤保护剂等,保护肛周皮肤免受粪便刺激。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可能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不良排便习惯等有关,需注重培养规律排便习惯,避免长期腹泻等情况,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合理饮食、适当盆底肌训练引导等。
(二)老年人
因盆底肌松弛、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等易发生大便失禁,需关注整体健康状况,加强生活护理,如保持肛周清洁、调整饮食结构等,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为主的管理方式。
(三)妊娠期女性
可能因盆底受压等出现大便失禁,需谨慎处理,优先通过饮食、排便训练等非药物措施改善,避免随意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