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视是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后的屈光状态,成因有眼球前后径过短、角膜或晶状体曲率半径过小等,症状有视力问题、视疲劳等,儿童轻度远视可能生理性,成年人多为病理性;近视是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的屈光状态,成因有遗传、环境等,症状有视力下降、视疲劳等,儿童青少年是高发人群且发展快,成年人近视度数相对稳定但需防并发症。
一、远视
(一)定义
远视是指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折射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后的一种屈光状态。
(二)成因
1.眼球前后径过短:这是最常见的原因,比如婴幼儿的眼球通常较小,多为远视状态,随着生长发育,眼球会逐渐变长,远视度数也会逐渐降低。
2.角膜或晶状体曲率半径过小:会导致屈光力不足,使得光线聚焦位置后移。
(三)症状表现
1.视力问题:轻度远视患者可能远视力正常,但近视力不佳;中高度远视患者远、近视力均下降。儿童如果有中度以上远视,可能会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
2.视疲劳:远视患者为了看清物体,需要动用更多的调节力,容易出现眼胀、头痛、视物模糊等视疲劳症状,尤其在近距离用眼时更为明显。
(四)不同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的眼球尚在发育中,轻度远视可能是生理性的,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自行消退;但如果远视度数过高或伴有斜视等情况,则需要及时干预。例如,3-5岁儿童生理性远视度数一般在+2.00D左右,若明显高于此值则可能存在问题。
成年人:成年人如果存在远视,多为病理性的,会持续影响视力和视觉功能,需要通过佩戴眼镜等方式矫正。
二、近视
(一)定义
近视是指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折射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的一种屈光状态。
(二)成因
1.遗传因素:如果父母双方都是高度近视,子女患近视的概率相对较高。研究表明,近视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性,尤其是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
2.环境因素
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使用电子设备等,会使眼睛长期处于调节紧张状态,导致眼轴延长,引发近视。例如,学生如果每天长时间进行近距离作业,近视的发生率会明显增加。
户外活动不足:缺乏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会增加近视的发生风险。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视网膜分泌多巴胺,多巴胺能够抑制眼轴的延长,从而起到预防近视的作用。
(三)症状表现
1.视力下降:主要表现为看远处物体模糊,而看近处物体相对清晰,但随着近视度数加深,近视力也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2.视疲劳:近视患者也常出现视疲劳症状,如眼睛干涩、酸胀、疼痛等,尤其是在长时间用眼后更为明显。
3.眼球改变:高度近视患者可能会出现眼球前后径变长、豹纹状眼底、黄斑病变等眼球结构和形态的改变。
(四)不同人群情况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是近视的高发人群,由于他们的眼球还在发育阶段,近视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和采取防控措施,很容易导致近视度数快速加深。例如,小学生如果不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近视发生率逐年上升。
成年人:成年人的近视度数相对稳定,但如果长期近距离用眼、用眼环境不佳等,也可能导致近视度数进一步增长。对于高度近视的成年人,还需要警惕眼底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