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是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发神经功能缺损的综合征,发病机制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常见病因有血管、血液、心源性因素,临床表现有运动、言语、感觉、吞咽、认知障碍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脑血管造影)及血液检查,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控心血管危险因素,房颤患者要抗凝治疗,儿童有基础病需关注原发病。
一、定义
急性脑梗死是因脑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致使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从而引发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核心是脑部血管供应中断,导致脑组织无法获取足够的血液、氧气及营养物质,进而发生坏死,出现诸如肢体运动障碍、言语障碍等多种临床表现。
二、发病机制
主要是供应脑部的血管出现狭窄或闭塞,使得局部脑组织血流灌注急剧减少。具体机制包括:
动脉粥样硬化:这是最为常见的基础病因,颈动脉、脑内动脉等部位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时,血管内膜形成斑块,逐渐导致血管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血流受阻,引发脑组织缺血坏死。
心源性栓塞:心脏内的血栓、斑块等栓子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血管并堵塞血管,常见于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时心房壁运动异常易形成血栓,栓子脱落后可导致脑梗死。
小动脉闭塞:多由高血压引起脑内小动脉硬化,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最终闭塞,常见于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
三、常见病因
血管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的血管性病因,此外,血管炎、先天性血管畸形等也可能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从而引发脑梗死。
血液因素:如血液高凝状态,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可使血液凝固性增加,易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红细胞增多症等也可能影响血液流动,增加脑梗死风险。
心源性因素:除心房颤动外,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等心脏疾病导致心内血栓形成或心脏射血功能异常,都可能使栓子脱落进入脑部血管引发脑梗死。
四、临床表现
因脑梗死发生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有:
运动障碍:突发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患者可能出现持物不稳、行走困难等情况。
言语障碍:表现为说话不清、言语理解困难或不能言语等。
感觉异常:面部、肢体等部位感觉减退或异常。
吞咽困难:部分患者会出现饮水呛咳、吞咽费力等症状。
认知障碍:严重时可出现意识模糊、记忆力下降等情况。
五、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发病早期可初步排除脑出血,能发现较大的梗死病灶,但对于早期较小的梗死灶可能显示不清晰。
头颅MR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更高,尤其是发病数小时内就能发现梗死病灶,能更精准地确定梗死部位、范围等。
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脑部血管是否存在狭窄、闭塞及病变的具体部位,对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其他检查:还可能通过血液检查了解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血糖等指标,辅助判断病情及病因。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需尤其注意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定期体检监测血管状况。
房颤患者:需积极遵医嘱进行抗凝治疗,预防心源性栓子形成导致脑梗死,同时要规律监测心脏情况。
儿童:相对少见,但若存在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基础病,要密切关注原发病,及时发现异常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