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的发生与肛管压力异常、便秘因素、解剖因素及其他因素有关,肛管压力异常会影响血液循环致黏膜易损伤,便秘时粪便干结及用力排便会机械性损伤黏膜,肛管解剖结构特点及皮肤弹性差异易致损伤,感染及医源性操作也可引发肛裂。
一、肛管压力异常
肛管压力异常是导致肛裂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常情况下,肛管压力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能够维持肛管的正常生理功能。当肛管压力增高时,例如肛管静息压升高,会使肛管局部的血液循环受到影响,肛管黏膜容易因过度受压而出现缺血、损伤,进而增加肛裂发生的风险。这种情况在一些长期便秘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因为长期便秘会导致排便时需要更大的力量,从而引起肛管压力升高。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存在排便习惯不良等情况,也可能出现肛管压力异常相关的肛裂问题。
二、便秘因素
1.粪便干结:当人体长时间处于便秘状态时,粪便会变得干结、坚硬。在排便过程中,干结的粪便通过肛管时,会对肛管黏膜产生强烈的机械性损伤。例如,儿童如果饮食中缺乏膳食纤维,或者水分摄入不足,容易出现便秘,干结的粪便就可能引发肛裂;成年人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很少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也会导致粪便干结,增加肛裂发生几率。
2.排便用力:便秘时,患者往往会用力排便,这会进一步增加肛管的压力。过度用力排便使得肛管黏膜承受的压力超过其耐受限度,从而造成黏膜的撕裂,引发肛裂。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用力排便都是导致肛裂的常见诱因之一。对于老年人,本身肠道蠕动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发生便秘,且排便时用力往往会加重肛管黏膜的损伤,进而增加肛裂的发病可能。
三、解剖因素
1.肛管解剖结构特点:肛管处的解剖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肛管后壁相对固定,血供相对较差。这使得肛管后壁在受到粪便等刺激时,更容易发生损伤。例如,在排便过程中,干结的粪便通过肛管后壁时,由于后壁固定且血供相对不足,损伤后修复相对困难,就容易形成肛裂。这种解剖因素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都存在,只是在一些特定人群中,如长期便秘者,这种解剖因素导致肛裂的风险会进一步增加。
2.肛管皮肤弹性差异:不同人群肛管皮肤的弹性有所不同。年轻人肛管皮肤弹性相对较好,而老年人肛管皮肤弹性下降。弹性较差的肛管皮肤在受到粪便等刺激时,更容易出现撕裂。比如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皮肤的弹性纤维减少,肛管皮肤弹性降低,所以相对年轻人更容易发生肛裂。儿童的肛管皮肤相对较为娇嫩,弹性也不如成年人,在排便等因素影响下,也较容易出现肛裂相关问题。
四、其他因素
1.感染因素:肛管局部的感染也可能引发肛裂。例如肛窦炎,炎症可蔓延至肛管周围组织,导致肛管黏膜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损伤而引发肛裂。在儿童中,如果不注意肛门局部卫生,就容易发生肛窦炎等感染性疾病,进而增加肛裂的发病风险;成年人如果患有肠道感染性疾病,也可能波及肛管,导致肛裂的发生。
2.医源性因素:一些医疗操作也可能导致肛裂。例如,在进行肛门指诊、肠镜检查等医疗操作时,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损伤肛管黏膜,从而引发肛裂。对于儿童进行相关医疗操作时,由于儿童配合度相对较差等原因,更需要操作医生格外谨慎,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肛裂;成年人在接受医疗操作时,也需要医生规范操作,以减少医源性肛裂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