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观察包括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监测;一般护理涵盖体位、呼吸道护理;营养支持有饮食护理;康复护理包含早期康复干预和语言康复训练;并发症预防涉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压疮预防,需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进行相应护理以促进患者康复。
神经系统症状观察: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等。意识状态可通过GC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进行评估,如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瞳孔不等大等情况,提示病情恶化。对于老年患者,本身神经系统功能有所减退,脑梗死发生后神经系统症状变化可能更隐匿,要定时评估。比如老年患者可能肢体无力症状在短时间内加重,要及时记录肢体活动情况,如能否自主活动、肌力情况等。
一般护理
体位护理: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体位。急性期患者一般取平卧位,头部不宜抬高,以防脑供血不足加重。若患者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可将床头抬高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适合其体型的体位,保证舒适且利于病情观察。比如婴幼儿脑梗死,体位要注意避免影响呼吸和血液循环。
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嗽、咳痰,防止肺部感染和坠积性肺炎。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要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必要时进行吸痰。对于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吸痰时要特别注意,防止误吸。儿童患者由于咳嗽反射较弱,呼吸道护理更要加强,可适当增加翻身拍背的频率,每次翻身拍背要注意力度适中。
营养支持
饮食护理:发病后需根据患者吞咽功能情况给予合理饮食。能正常吞咽的患者,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早期可给予鼻饲饮食,保证营养供给。鼻饲时要注意食物的温度、速度和量,避免引起呛咳和误吸。对于老年吞咽困难患者,鼻饲前要确认胃管位置正确,每次鼻饲量一般为200-300ml,温度38-40℃,速度不宜过快。儿童患者若有吞咽问题,鼻饲要严格按照儿科营养支持的要求进行,保证营养均衡且安全。
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干预: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护理。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被动运动要从大关节开始,幅度由小到大,每个关节活动5-10次,每天3-4次。对于儿童脑梗死患者,康复运动要根据其年龄和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运动强度要适中,以不引起患儿过度疲劳为宜。比如对于3-6岁的患儿,肢体被动运动要轻柔,逐步增加活动范围。
语言康复训练:若患者存在语言障碍,要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包括发音训练、简单语句理解和表达训练等。可由康复师或家属协助进行,每天定时训练,每次15-30分钟。对于老年语言障碍患者,要耐心引导,鼓励其参与训练,增强康复信心。
并发症预防
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指导患者进行肢体的主动或被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可使用气压治疗仪等辅助设备预防深静脉血栓。对于儿童患者,由于活动相对较少,要注意观察肢体末端血液循环和肿胀情况,定时活动肢体。
压疮预防:定时为患者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要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于易出汗部位可使用爽身粉。对于消瘦的患者和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骨隆突处的皮肤护理,可使用气垫床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