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疱疹是发生在手掌、手指侧面、指端皮肤的复发性水疱性皮肤病,病因涉及遗传、过敏、精神、感染、汗腺导管堵塞等,好发于上述部位,有特定皮损特点和症状,诊断靠临床表现,需与接触性皮炎、手癣鉴别,治疗分局部和系统,预防要避免接触刺激物、保持干燥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病因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史,提示遗传易感性可能在汗疱疹的发病中起作用。比如有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变异与汗疱疹的易感性相关。
过敏反应:接触某些过敏原可能诱发汗疱疹,如金属(镍、铬等)、化妆品、洗涤剂等。例如,接触含镍的首饰后,部分人可能出现手部的汗疱疹样表现。
精神因素: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汗疱疹。长期处于高压工作或生活状态下的人群,患汗疱疹的风险可能增加。
感染因素:真菌(如絮状表皮癣菌等)感染可能与汗疱疹的发生有关。有研究表明,部分汗疱疹患者皮损中可检测到真菌成分,抗真菌治疗后部分患者症状改善。
汗腺导管堵塞:汗腺导管堵塞导致汗液潴留,可能引起汗疱疹。比如手部过度出汗后,汗液不能正常排出,积聚在皮肤内形成水疱。
临床表现
好发部位:主要发生在手掌、手指侧面、指端,少数累及足底。
皮损特点:初期为针尖至米粒大小的深在性水疱,疱液清澈,一般不自行破裂,干涸后形成脱皮,露出红色新生上皮,薄而嫩,此时常感疼痛。常对称分布。
症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烧灼感。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好发部位、皮损特点等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以排除真菌感染性疾病,如手癣。手癣常单侧发病,有红斑、鳞屑,真菌镜检或培养可找到真菌。
鉴别诊断:需与接触性皮炎、手癣等疾病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多局限于接触部位,边界清楚,去除接触物后易好转;手癣真菌学检查阳性。
治疗与预防
治疗:
局部治疗:根据不同阶段的皮损选择合适的药物。急性期以干燥、抗炎为主,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开始脱皮时可用糖皮质激素霜剂或软膏,如糠酸莫米松乳膏等;脱皮严重、干燥疼痛时可用尿素霜、维生素E霜等。
系统治疗:对于严重的汗疱疹,可口服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瘙痒明显者可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等。
预防:
避免接触可疑的过敏原和刺激物,如减少接触洗涤剂、化学试剂等。
保持手部清洁干燥,勤洗手但避免过度洗手,洗完手后及时擦干并涂抹护手霜。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适当运动、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
对于有手足多汗的人,可使用止汗剂等改善多汗情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汗疱疹时,由于皮肤娇嫩,应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避免让儿童搔抓皮损,防止继发感染。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孕妇:孕妇患汗疱疹时,用药需谨慎。应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外用药物,如炉甘石洗剂等。避免自行使用口服药物,如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要注意保持手部皮肤的清洁和舒适,减少接触可能的刺激因素。
老年人:老年人患汗疱疹时,皮肤修复能力较差,要注意加强皮肤护理。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密切观察皮损变化,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如果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用药时要考虑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需在医生综合评估下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