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视是平行光线入眼后成像在视网膜之后,由眼前后径过短等致屈光力不足,轻度无明显症状或近距离视疲劳,中高度远、近视力下降,儿童高度远视可致弱视,用凸透镜矫正,遗传、眼部疾病等致;近视是平行光线入眼后成像在视网膜之前,由眼前后径过长等致,主要远视力下降、视疲劳等,用凹透镜矫正,遗传、不良用眼习惯、缺乏户外活动等致,不同人群发病风险不同。
一、定义与屈光状态
远视:远视是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在视网膜之后形成焦点,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不能形成清晰的影像。轻度远视者可以利用其调节能力,将分散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获得清晰的视力;而高度远视者即使通过调节也无法使其清晰成像。
近视:近视是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在视网膜之前形成焦点,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不能形成清晰的像,看远处物体模糊,而看近处物体相对清晰。
二、屈光力与眼轴长度
远视:通常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轴性远视),或者角膜、晶状体的屈光力不足等原因导致眼的屈光力相对不足。例如,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眼轴可能尚未达到正常长度,就会出现生理性远视,随着年龄增长,眼轴逐渐变长,远视度数会逐渐降低。
近视:多数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这是最常见的近视类型。另外,角膜曲率过陡、晶状体屈光力过强等也可导致屈光性近视。随着近距离用眼需求的增加、用眼习惯不良等因素,眼轴可能会进一步延长,近视度数不断加深。
三、症状表现
远视:轻度远视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者仅在近距离用眼时出现视疲劳,表现为眼部酸胀、头痛等。中度或高度远视除了视疲劳外,远、近视力都可能下降。儿童高度远视如果没有及时矫正,可能会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
近视:主要症状是远视力下降,近视力一般正常。长时间用眼后可能会出现眼睛干涩、视物模糊加重、眼胀、头痛等视疲劳症状。此外,部分近视患者可能会出现眼球突出等表现,尤其是高度近视患者。
四、光学矫正方法
远视:一般需要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以增加进入眼内光线的会聚能力,使成像落在视网膜上。儿童远视如果存在明显的视力下降或视疲劳等情况,需要及时佩戴合适的眼镜进行矫正,并且要定期复查,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远视度数可能会变化。
近视:通常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使进入眼内的平行光线适当发散,从而使成像落在视网膜上。对于儿童近视,需要注意正确验光配镜,同时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以控制近视度数的过快增长。
五、发病原因与相关因素
远视:遗传因素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有远视,子女发生远视的概率可能会增加。此外,眼部疾病、外伤等也可能导致远视。儿童时期眼球发育不完善,是生理性远视的常见人群。
近视:遗传因素在近视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高度近视。不良的用眼习惯是导致近视的重要因素,如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看书、玩手机、看电视等)、用眼环境光线不佳、阅读姿势不正确等。此外,缺乏户外活动也与近视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视网膜多巴胺的合成,有助于抑制眼轴的延长。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近视的发病风险不同。例如,青少年时期如果长期大量进行近距离精细用眼活动,近视的发生率会明显升高;而儿童时期户外活动时间少,会增加近视发生的可能性。对于有近视家族史的儿童,更需要注重用眼习惯的培养和户外活动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