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是消化道出血表现,成因多样,下消化道出血便血颜色鲜红,上消化道出血多黑便或柏油样便,量可多可少且伴不同伴随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有相关基础疾病人群易患;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肿大,便血多鲜红、与粪便不混合,单纯性内痔一般无痛,外痔有肛门不适等,多见于成年人,长期久坐等人群高发,可通过检查区分两者并针对性治疗。
便血:是指血液从肛门排出,粪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黑色,是消化道出血的一种表现。其成因多样,可能是消化道本身的炎症、溃疡、肿瘤等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导致凝血功能异常而引发消化道出血。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存在炎症、溃疡,会出现黏液脓血便;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易导致消化道出血从而出现便血。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疾病。主要是由于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压力增高,回流受阻所致。比如长期久坐、便秘的人群,盆腔血液循环不畅,直肠静脉丛血液淤积,容易诱发痔疮。
便血特点
颜色:
下消化道出血引起的便血,颜色多较鲜红,若出血部位离肛门近,血液可呈鲜红色,如直肠息肉出血,一般是便后滴血,血液鲜红,与粪便不混合;上消化道出血时,因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经过消化液作用,便血颜色多为黑色或柏油样便,例如胃溃疡并发出血,出血量大时也可能出现暗红色血便。
痔疮引起的便血,颜色一般为鲜红色,通常是在排便后出现滴血,有的是厕纸上有鲜血,血液与粪便不混合,这是因为痔疮出血是由于排便时摩擦痔核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出血量:便血的出血量可多可少,少量便血可能仅表现为粪便表面带血,大量便血则可能引起头晕、心慌、乏力等贫血症状。一些肠道肿瘤引起的便血,出血量可能逐渐增多。而痔疮的出血量一般相对不太容易导致严重贫血,但严重的痔疮急性发作时也可能出现较大量出血。
伴随症状
便血:除了出血表现外,不同病因导致的便血还伴有不同伴随症状。如果是肠道炎症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除了便血外,常伴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有便意但排不出多少大便)、发热等症状;肠道肿瘤患者可能还伴有腹痛、腹部肿块、消瘦、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如结肠癌患者可能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或减少、大便形状变细等。
痔疮:单纯性内痔一般无疼痛,仅表现为便血或痔核脱出,当内痔发生血栓、嵌顿、感染时才会出现疼痛。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若发生急性血栓形成时,可伴有剧烈疼痛,称为血栓性外痔。
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便血: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有消化系统基础疾病的人群、有血液系统疾病的人群等更容易出现便血。比如有长期吸烟饮酒史、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群易患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上消化道疾病从而可能出现便血;有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的儿童或成人也可能因凝血功能障碍出现便血。
痔疮:多见于成年人,长期久坐、久站、便秘、妊娠、前列腺增生等人群是痔疮的高发人群。比如长时间伏案工作的办公室人员,由于久坐,盆腔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引发痔疮;怀孕的女性,由于子宫增大压迫盆腔静脉,影响直肠静脉回流,也较易发生痔疮。
总之,便血和痔疮在定义、便血特点、伴随症状以及好发人群等方面存在区别,当出现便血或疑似痔疮的情况时,应及时就医,通过肛门指诊、肠镜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以便进行相应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