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尽早评估吞咽功能,采取体位调整、吞咽训练、饮食调整等非药物干预措施,生命体征稳定后48小时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包括电刺激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监测吞咽过程及吞咽功能恢复情况,出院后定期随访调整康复方案。
评估方法:常用洼田饮水试验,让患者取坐位,喝下30ml温水,观察所需时间及有无呛咳。还可结合纤维内镜吞咽功能检查(FEES)、电视荧光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等更精准的检查方法。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吞咽障碍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不同,但评估标准是统一且基于科学依据的。对于有脑梗死病史或相关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需重点关注吞咽功能变化。
非药物干预措施
体位调整
床头抬高:一般将床头抬高30°-45°,适用于大多数急性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可减少食物反流和误吸风险。对于老年患者,抬高床头角度可根据耐受情况适当调整,但要保证不影响患者舒适及呼吸等基本生理功能。
侧卧位:进食时采取侧卧位,特别是患侧在下的侧卧位,有助于食物向健侧移动,减少误吸可能,对于有一侧肢体瘫痪等情况的患者适用,要注意保持舒适体位,避免压迫患侧肢体影响血液循环。
吞咽训练
口腔感觉运动训练:包括用纱布轻轻擦拭患者口腔黏膜、牙龈等部位以刺激感觉,让患者做咀嚼、吸吮、鼓腮、伸舌等动作,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3-4次。不同年龄患者训练强度可适当调整,儿童患者训练时要更注重趣味性,吸引其配合。
咽部冷刺激:用冰冻的棉签蘸少许水,轻轻刺激患者软腭、舌根及咽后壁,每次刺激5-10下,每天2-3次,可促进吞咽反射恢复。但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损伤患者黏膜。
饮食调整
食物质地调整:将食物调整为合适质地,如糊状、胶冻状等,便于患者吞咽。对于老年患者,可根据其牙齿状况和吞咽能力选择合适质地食物,如将蔬菜、肉类等制成细腻的泥糊状。应避免给予过稀或过干的食物,过稀易导致误吸,过干不易吞咽。
进食方式调整:采用少量多次进食方法,每次进食量约5-10ml,确认无呛咳后再继续进食。进食速度要慢,让患者有充分时间咀嚼和吞咽。对于有认知障碍的患者,要专人看护进食,防止发生呛咳等意外。
康复治疗介入
康复训练时机: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后,可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于年龄较大或有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要在评估其身体耐受性后逐步开展康复训练。
康复治疗方法
电刺激疗法:通过表面电极或针电极刺激吞咽相关肌肉,促进肌肉收缩和吞咽功能恢复。研究表明电刺激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有一定效果。治疗时要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刺激强度和频率。
生物反馈疗法:利用仪器将吞咽相关肌肉的电活动、压力等信息反馈给患者,让患者学会自主控制肌肉活动来改善吞咽功能。例如通过传感器监测吞咽时咽部压力变化,患者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吞咽动作,长期训练有助于提高吞咽功能。
监测与随访
监测内容:密切监测患者吞咽过程中有无呛咳、呼吸困难等情况,定期评估吞咽功能恢复情况,可通过洼田饮水试验等方法动态观察。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要关注其营养状况变化,因为吞咽障碍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老年患者本身营养储备相对不足,更要重视营养监测。
随访:出院后定期随访,一般出院后1周、1个月、3个月等时间节点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变化。根据随访结果调整康复方案,对于恢复不佳的患者,要及时调整非药物干预措施或增加康复治疗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