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出血是常见神经系统急症,由高血压等多种病因引起,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表现,通过头颅CT等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降颅压、调控血压、手术等,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出血量小、部位局限、治疗及时预后较好,反之较差。
一、定义
急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
二、病因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壁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甚至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微动脉瘤破裂出血,是急性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尤其多见于年龄较大、长期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男性和女性在高血压导致的脑出血风险上无显著性别差异,但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加重病情风险。
2.脑血管畸形:如脑动静脉畸形等,多见于青少年,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在某些诱因下可导致出血。
3.脑动脉瘤:脑动脉壁的局限性扩张形成动脉瘤,当动脉瘤破裂时可引起脑出血,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风险相对较高。
4.其他:脑动脉炎、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抗凝或溶栓治疗、脑肿瘤卒中(肿瘤细胞侵蚀血管导致出血)等也可引起急性脑出血。
三、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发病多较突然,常出现头痛、呕吐,头痛多为剧烈胀痛或爆裂样疼痛,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2.神经系统症状
意识障碍:轻者可表现为嗜睡,重者可出现昏迷,意识障碍的程度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有关,年龄较小的患者可能对意识障碍的耐受程度不同,但一般来说,出血量越大、出血部位越重要(如脑干出血),意识障碍越严重。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根据出血部位不同,可出现相应的局灶症状,如偏瘫(一侧肢体无力)、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等,若出血在优势半球(通常为左侧大脑半球)还可出现失语症,不同年龄患者的表现可能因大脑发育程度等有所差异,但基本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类似。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诊断急性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发病后可迅速明确出血部位、出血量、血肿形态等,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对于各年龄段患者均可快速准确检测。
头颅MRI:对某些脑出血患者(如发病时间较短但CT未发现明显出血的情况,或需要鉴别诊断时)有一定价值,能更清晰显示脑组织细节,但检查时间相对较长,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可能不太方便进行。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搬动,避免加重出血,不同年龄患者均需严格卧床,年龄较小患者需家长协助做好护理,防止意外损伤。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2.降低颅内压:常用药物有甘露醇等,通过脱水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但需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如对肾功能的影响等,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时需根据体重等调整剂量等。
3.调控血压:根据患者的基础血压等情况调控血压,一般不急于将血压降得过低,避免脑灌注不足,具体降压目标需个体化。
4.手术治疗: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如出血量较大、出现脑疝前期表现等)可考虑手术清除血肿等,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六、预后
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部位、患者年龄及治疗是否及时等多种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出血量较小、出血部位较局限、治疗及时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出血量较大、出血部位重要(如脑干出血)的患者预后较差,可能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残疾、认知障碍等,年龄较小的患者若能及时有效治疗,部分可能恢复较好,但也可能存在后期发育等方面的影响,年龄较大患者恢复相对较慢且并发症风险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