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是因神经系统损伤或肌肉病变致部分或全部肌肉运动功能丧失或减弱的病理状态,按累及范围分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按病因机制分中枢性(由大脑皮质等病变致,有肌张力高等表现,病因如脑血管意外等)和周围性(因脊髓前角等病变致,有肌张力低等表现,病因如脊髓灰质炎等),诊断需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电生理检查来明确,儿童需排查先天及感染病、老年人防脑血管病、女性关注自身免疫病致瘫、男性注意外伤防护。
一、定义阐释
瘫痪是指由于神经系统损伤或肌肉本身病变等原因,导致身体部分或全部肌肉运动功能丧失或减弱的一种病理状态,表现为肌肉无法正常收缩与舒张,进而使肢体或身体部位失去自主运动能力。
二、分类情况
(一)按累及范围分类
1.单瘫:仅单一肢体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常见于大脑中某一局部病变影响对应肢体的神经传导时。
2.偏瘫:一侧肢体(包括上肢、下肢、面肌及舌肌下部)出现运动障碍,多由脑血管意外(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导致对侧大脑运动中枢受损引起。
3.截瘫:双下肢发生瘫痪,通常是脊髓胸段及以下部位受损,如脊髓外伤、脊髓炎等可引发截瘫。
4.四肢瘫:四肢均出现瘫痪,常见于高颈段脊髓病变、严重的脑部广泛病变等情况。
(二)按病因机制分类
1.中枢性瘫痪(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由大脑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病变所致,临床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如巴氏征阳性)等,肌肉萎缩一般不明显,常见病因有脑血管意外、脑肿瘤、脑外伤等。
2.周围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因脊髓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病变引起,表现为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病理反射,常伴有肌肉萎缩,常见病因包括脊髓灰质炎、吉兰-巴雷综合征、周围神经损伤(如外伤、中毒等)。
三、常见病因分析
中枢性瘫痪病因:脑血管意外(如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影响运动传导通路;脑出血是脑血管破裂出血压迫周围脑组织,破坏运动相关神经结构)、脑肿瘤(肿瘤占位效应压迫或侵犯运动中枢及传导束)、脑外伤(头部受外力撞击导致脑组织损伤,累及运动功能相关区域)等。
周围性瘫痪病因: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破坏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吉兰-巴雷综合征是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脱髓鞘病变,影响神经传导;周围神经损伤可能因外伤导致神经断裂,或中毒(如重金属中毒、药物中毒等)损害周围神经结构与功能。
四、诊断相关要点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发病急缓、既往病史、外伤史等)、全面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评估肌力、肌张力、腱反射等情况)、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协助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等;脊髓MRI有助于发现脊髓部位的病变,如脊髓炎、脊髓肿瘤、脊髓外伤等)、电生理检查(肌电图可检测肌肉和神经的电活动,辅助判断是中枢性还是周围性瘫痪以及病变部位)等来明确瘫痪的病因、类型及严重程度。
五、特殊人群特点
儿童:若出现瘫痪,需重点排查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如先天性脊髓脊膜膨出等)、感染性疾病(如脊髓灰质炎,多在儿童期发病,可导致下肢瘫痪)等。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运动发育情况,一旦发现运动能力落后或异常,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
老年人:瘫痪多与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需注意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日常要注意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生活方式,降低瘫痪发生风险。
女性: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瘫痪需关注,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累及神经系统,女性患者在患病过程中要遵循医生建议规范治疗,监测疾病活动度。
男性:外伤导致的瘫痪需考虑工作、生活中意外受伤因素,如从事高危职业或有不良生活习惯易增加外伤风险,需注意安全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