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脑瘫有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肌张力异常、反射异常等症状表现,原因包括早产相关因素(胎龄过小、出生体重过低)、出生过程中的脑损伤(窒息缺氧、产伤)、出生后早期的脑损伤(感染、黄疸过重)。
一、早产儿脑瘫的症状表现
(一)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
1.运动发育落后:早产儿脑瘫患儿在大运动发育方面往往落后于正常足月儿,如3个月时不能抬头,4-5个月时不能主动伸手抓物,6个月还不会坐等。这是因为脑部受损影响了运动神经的正常发育,导致肌肉控制能力减弱,无法完成相应月龄应有的运动动作。
2.姿势异常:常见的有肌张力异常,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或降低。肌张力增高时,患儿肢体僵硬,如上肢常呈内收、内旋,下肢伸直、交叉呈剪刀样;肌张力降低时,肢体松软无力,姿势不稳定。还可能出现异常的原始反射残存,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在正常月龄应消失的反射仍持续存在。
(二)肌张力异常
1.肌张力增高:患儿肢体发硬,活动减少且不灵活。例如在给患儿穿衣服或活动肢体时,能明显感觉到肌肉阻力增大。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对肌肉的正常调控,使得肌肉处于过度紧张状态。
2.肌张力降低:表现为肢体松软,肌力减弱。患儿可能会出现头不能正常竖立,四肢活动无力等情况。这是因为脑部损伤导致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功能障碍,肌肉无法正常收缩发力。
(三)反射异常
1.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新生儿出生后会有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等原始反射,一般在3-4个月时逐渐消失。而早产儿脑瘫患儿这些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如握持反射在4个月后仍存在,会影响患儿的自主抓握动作发育。
2.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正常婴儿6个月后会出现平衡反射,当身体倾斜时能调整姿势保持平衡,而脑瘫患儿的保护性反射往往减弱或缺失,这会增加患儿摔倒受伤的风险。
二、早产儿脑瘫的原因
(一)早产相关因素
1.胎龄过小:早产儿胎龄越小,发生脑瘫的风险越高。因为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脑部的神经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等发育过程更容易受到影响。例如,胎龄28周的早产儿,其脑部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发育尚未成熟,神经细胞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在出生后的各种因素刺激下出现损伤,进而引发脑瘫。
2.出生体重过低:出生体重低于1500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脑瘫的几率显著增加。低出生体重会导致脑部的血液供应相对不足,影响脑细胞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同时也增加了脑部受到损伤的可能性,如脑室内出血等情况更易发生,而脑室内出血是导致早产儿脑瘫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二)出生过程中的脑损伤
1.窒息缺氧:在分娩过程中,早产儿容易发生窒息缺氧情况。如脐带绕颈、胎盘早剥、难产等原因都可能导致胎儿脑部长时间缺氧。脑部对缺氧非常敏感,缺氧会引起脑细胞的水肿、坏死等损伤,影响脑部的正常发育和功能,从而增加脑瘫的发生风险。研究表明,出生时发生窒息缺氧的早产儿,脑瘫的发生率比正常出生儿高得多。
2.产伤:早产儿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受到产道的机械性损伤,如头部受到挤压等。这种产伤会直接导致脑部组织的损伤,如脑出血、脑挫裂伤等,进而影响脑部的神经功能,引发脑瘫。例如,产程中使用产钳助产时,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对早产儿的头部造成不必要的挤压和损伤。
(三)出生后早期的脑损伤
1.感染:早产儿出生后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脑炎等。脑部感染会引起炎症反应,破坏脑部的神经组织,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脑瘫。例如,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颅内感染,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可能对早产儿的脑部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2.黄疸过重:早产儿的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容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当胆红素水平过高时,可能会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部,引起胆红素脑病,损伤脑部的基底核等部位,进而导致脑瘫。研究显示,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早产儿发生脑瘫的风险明显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