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出血包括脑出血等类型,二者在部位、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治疗原则上有差异。颅内出血是颅腔内血管破裂出血的宽泛概念,部位涵盖颅内多区域,病因多样;脑出血是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主要病因与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等有关。临床表现方面,颅内出血总体表现依部位、出血量等定,脑出血常见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影像学上均为CT高密度影。治疗原则因具体情况而异,外伤性颅内出血少量保守、大量手术,非外伤性依病因等处理;脑出血有相应保守和手术治疗原则。
一、定义与部位差异
颅内出血:是指颅腔内的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涵盖了多种类型出血的一个宽泛概念,其出血部位包括大脑、小脑、脑干等颅内的不同区域。
脑出血:属于颅内出血的一种特定类型,具体是指大脑实质内的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出血部位局限在大脑组织内部。
二、病因区别
颅内出血:病因较为多样,比如外伤导致颅腔内血管破裂可引起外伤性颅内出血;高血压、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血友病等)、脑血管淀粉样变等都可能引发非外伤性的颅内出血。以脑血管畸形为例,它是由于先天性的脑血管发育异常,使得血管结构薄弱,在某些诱因下容易破裂出血,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生,青少年中因先天性因素导致脑血管畸形进而引起颅内出血的情况并不少见。
脑出血:主要病因多与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有关,长期高血压会使脑内小动脉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微动脉瘤破裂就会导致脑出血,这种情况在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较为常见;另外,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动静脉畸形、Moyamoya病(烟雾病)、抗凝或溶栓治疗等也可引发脑出血,比如有长期抗凝治疗史的患者,因凝血功能受到影响,更容易出现脑出血情况。
三、临床表现差异
颅内出血:总体表现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等因素。若出血量较少,可能仅有头痛、头晕等非特异性症状;若出血量较大,会迅速出现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瞳孔改变、肢体瘫痪、抽搐等。不同部位的颅内出血还会有相应局部症状,如小脑出血时可出现眩晕、共济失调等;脑干出血时病情往往较为危重,可迅速出现呼吸循环障碍等。
脑出血:常见症状有突然出现的头痛、恶心、呕吐,多为剧烈头痛,呕吐常呈喷射性;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偏瘫较为常见,即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若出血影响到语言中枢,可出现言语不清、失语等症状。例如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多在活动中起病,病情进展较快。
四、影像学表现差异
颅内出血:头部CT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CT上表现为高密度影。不同类型的颅内出血在CT上有不同特点,比如外伤性颅内出血常可同时看到颅骨骨折等外伤表现;对于非外伤性颅内出血,可根据出血部位、形态等初步判断病因。
脑出血:头部CT同样表现为脑实质内的高密度影,通过CT可以准确判断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等,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例如可以测量脑出血的量,当出血量大于30ml时,往往需要考虑手术治疗等。
五、治疗原则差异
颅内出血: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出血部位、出血量等综合制定。如果是外伤性颅内出血,少量出血可采取保守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给予降颅压、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大量出血则多需手术清除血肿。对于非外伤性颅内出血,如由高血压引起的,需控制血压,根据情况采取保守或手术治疗;若是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颅内出血,还需针对血液系统疾病进行相应治疗。
脑出血:治疗原则包括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等。一般少量脑出血可先保守治疗,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变化;当出血量较大,出现脑疝迹象等情况时,多需急诊手术清除血肿,如去骨瓣减压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等。例如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很重要,一般要求舒张压控制在100mmHg以下,但要注意降压不宜过快过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