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闭锁的手术治疗因类型而异,Ⅰ型和Ⅱ型多采用肠切除吻合术,Ⅲa型可近端与远端肠管吻合,Ⅲb型多需肠造瘘后二期吻合;围手术期要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不同年龄患儿治疗有特点,新生儿需尽早手术并注意体温,婴儿要关注生长发育;合并其他畸形需多学科协作,术后并发症如肠粘连和吻合口瘘要相应处理。
一、手术治疗
(一)肠闭锁Ⅰ型
多采用肠切除吻合术,即切除闭锁的狭窄段肠管,然后将两端正常肠管吻合。这种手术方式适用于肠管外观正常,仅为黏膜或黏膜下层的隔膜阻塞的情况,通过切除隔膜并吻合肠管,恢复肠道的连续性,一般预后较好,但需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评估手术时机等。
(二)肠闭锁Ⅱ型
需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切除病变肠管后进行端端吻合。该型肠闭锁有膜状间隔并伴有肠管的楔形切除,手术中要准确判断切除范围,确保吻合后的肠管血运良好,保证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吸收功能。
(三)肠闭锁Ⅲ型
1.Ⅲa型:对于近端扩张、远端细小的肠管,可采用近端肠管与远端肠管吻合的方式,不过要注意远端肠管的血运情况,若远端肠管发育不良等,可能需要进一步处理。
2.Ⅲb型:多需做肠造瘘术,待患儿一般情况改善后再行二期吻合术。因为这种类型的肠闭锁往往近端肠管扩张明显,远端肠管极度细小或呈纤维索带样,直接吻合可能无法保证肠管的正常功能,先造瘘可以缓解近端肠管的压力,促进其恢复,为二期手术创造条件。
二、围手术期管理
(一)术前准备
1.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由于肠闭锁患儿存在呕吐等情况,会导致大量体液丢失,需要根据患儿的体重、脱水程度等准确计算补液量和补液种类,保证内环境稳定。
2.放置胃管减压,减少胃肠道内的积气积液,减轻腹胀,改善呼吸循环功能,同时也有助于手术操作。
3.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一般选用广谱抗生素,覆盖可能的病原菌。
(二)术后护理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及时发现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
2.保持胃肠减压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若引流液异常增多或出现血性液体等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
3.注意切口护理,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防止切口感染,对于小儿患者,要特别注意避免其搔抓切口等。
4.早期进行营养支持,根据患儿的病情和恢复情况,逐渐从肠外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保证患儿的营养需求,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三、不同年龄患儿的治疗特点
(一)新生儿期
新生儿肠闭锁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因为新生儿身体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病情进展快,延误手术可能导致严重的电解质紊乱、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肠闭锁的类型等综合判断,同时要特别注意新生儿的体温调节,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术后要注意保暖,维持体温稳定。
(二)婴儿期
婴儿期肠闭锁相对新生儿期手术风险可能相对低一些,但仍需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在术后恢复过程中,要关注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确保婴儿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以促进身体和肠道功能的恢复。
四、特殊情况处理
(一)合并其他畸形
如果肠闭锁患儿合并其他先天性畸形,如心血管畸形、泌尿系统畸形等,需要多学科协作进行治疗。首先要评估各畸形的严重程度,决定治疗的先后顺序。例如,若合并严重的心血管畸形危及生命,可能需要先处理心血管畸形,待病情稳定后再处理肠闭锁;若心血管畸形相对稳定,则优先处理肠闭锁手术,术后再根据情况处理其他畸形。
(二)术后并发症处理
1.肠粘连:术后要鼓励患儿早期活动,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肠粘连的发生。一旦发生肠粘连导致肠梗阻等情况,要根据粘连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保守治疗(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等)或再次手术松解粘连。
2.吻合口瘘:若出现吻合口瘘,要保持引流通畅,加强营养支持,控制感染。小的吻合口瘘可能通过保守治疗愈合,而较大的吻合口瘘可能需要再次手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