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闭锁分为低位和高位,低位多采用会阴肛门成形术,新生儿期可根据状况尽早手术;高位常分期手术,一期结肠造瘘,二期肛门直肠成形术,术后需一般护理和针对新生儿的特殊护理,还需防治吻合口瘘和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吻合口瘘与手术及营养等有关,可保守或手术处理,肛门失禁与手术损伤括约肌有关,可锻炼或进一步手术及心理护理。
一、手术治疗
(一)低位肛门闭锁
1.手术方式:多采用会阴肛门成形术。对于新生儿,可在会阴区找到明显膨出的直肠盲端,通过手术将直肠盲端与会阴皮肤吻合,建立正常的排便通道。该手术适用于低位肛门闭锁患儿,其直肠盲端距离肛门皮肤较近,手术相对简单,术后恢复相对较快。
2.年龄因素影响:新生儿期即可进行手术,但需根据患儿的一般状况,如体重、心肺功能等综合评估手术时机。一般体重达到2.5kg以上,心肺功能能耐受手术者,可尽早手术,以减少长期排便异常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二)高位肛门闭锁
1.手术方式:常采用分期手术。第一期多为结肠造瘘术,目的是暂时解决患儿的排便问题,保证消化道的通畅,同时为二期手术创造条件。一般在患儿出生后1-3个月内进行结肠造瘘。第二期为肛门直肠成形术,通常在患儿6-12个月时进行,需要将直肠盲端下拉与肛门皮肤吻合,手术难度较大,需要精细的操作,以确保吻合口的血运和排便功能的恢复。
2.生活方式与术后康复:术后需要注意患儿的饮食,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促进患儿生长发育。同时,要保持造瘘口周围皮肤的清洁,预防感染。对于高位肛门闭锁患儿,二期手术后面临排便功能恢复的问题,可能需要长期的排便训练,包括定时排便、肛门括约肌功能锻炼等,这与患儿的生活方式调整密切相关。
二、术后护理
(一)一般护理
1.伤口观察:密切观察手术伤口的情况,包括有无渗血、渗液,伤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感染等。对于结肠造瘘的患儿,要观察造瘘口的血运,正常的造瘘口黏膜应该是红润的,如果出现苍白、发紫等情况,提示可能有血运障碍,需要及时处理。
2.患儿体位:根据手术方式调整患儿体位。如会阴肛门成形术后,患儿可取侧卧位或平卧位,避免压迫手术部位。对于结肠造瘘的患儿,要注意避免造瘘口受压。
(二)特殊人群(新生儿)护理
1.体温管理: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术后要注意保暖,维持体温在36-37.2℃之间。可采用暖箱保暖或加盖合适的被褥等方式,但要注意避免过热导致患儿不适。因为体温异常可能影响患儿的术后恢复,新生儿感染风险相对较高,稳定的体温有助于降低感染概率。
2.营养支持:保证新生儿的营养供给,对于经口喂养的患儿,要根据其消化功能逐渐增加奶量。对于不能经口喂养的患儿,可能需要通过静脉营养补充,确保患儿获得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促进伤口愈合和生长发育。
三、并发症防治
(一)吻合口瘘
1.发生原因:多见于高位肛门闭锁二期手术时,由于直肠盲端下拉吻合技术难度大,或者患儿自身营养状况差等原因,可能导致吻合口瘘。
2.预防与处理:术前要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术中要精细操作,保证吻合口的血运和吻合质量。术后要密切观察患儿的排便情况及伤口情况,如果出现发热、腹胀、伤口周围有粪便样渗出等情况,要考虑吻合口瘘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应的检查,如腹部X线等,一旦确诊,轻度的吻合口瘘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等保守治疗,严重的可能需要再次手术处理。
(二)肛门失禁
1.发生原因:无论是低位还是高位肛门闭锁手术,都可能出现肛门失禁情况。对于高位肛门闭锁患儿,由于直肠盲端位置高,手术操作对肛门括约肌的影响较大;低位肛门闭锁手术如果损伤肛门括约肌,也可能导致肛门失禁。
2.预防与处理:手术中要尽量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对于肛门括约肌损伤较轻的患儿,术后可进行肛门括约肌功能锻炼,如定时做提肛运动等。对于严重肛门失禁的患儿,可能需要后期进行肛门括约肌成形术等进一步的治疗,同时要注意患儿的心理护理,因为肛门失禁可能会对患儿的心理产生影响,尤其是年长儿,要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其树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