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萎缩的相关人群包括:年龄方面老年人因机能衰退等致概率高,儿童及青少年可因遗传性疾病发病;性别本身无明显普遍倾向但遗传性疾病有差异;生活方式上长期大量饮酒、接触有毒物质、缺乏运动者易患;病史方面患有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者易出现小脑萎缩。
一、年龄因素相关人群
1.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包括脑部的神经细胞等。大脑会出现自然的老化过程,小脑也不例外,老年人发生小脑萎缩的概率相对较高。研究表明,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小脑萎缩的发生率会随年龄增加而上升,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脑部血液循环逐渐变差,神经细胞的营养供应相对不足,细胞代谢功能下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小脑出现萎缩性改变。
2.儿童及青少年:某些遗传性的小脑萎缩疾病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病,比如一些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的小脑共济失调相关疾病,由于遗传基因的缺陷,从个体生长发育早期就开始影响小脑的正常发育,导致小脑萎缩逐渐显现。
二、性别因素相关人群
一般来说,在没有特定性别倾向性疾病影响的情况下,性别本身并非小脑萎缩的决定性因素,但某些遗传性小脑萎缩疾病存在性别遗传差异。例如,一些伴性遗传的小脑萎缩疾病,男性和女性的发病情况可能因遗传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不同而有所差异。不过总体而言,单纯从性别角度,没有明显的普遍的性别特异性易患人群倾向,但在遗传性疾病导致的小脑萎缩中需考虑遗传模式对不同性别的影响。
三、生活方式相关人群
1.长期大量饮酒者:酒精会对神经系统产生毒性作用,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脑萎缩,其中也包括小脑萎缩。酒精会影响脑部的营养物质代谢,破坏神经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还会导致维生素B1等营养物质的缺乏,而维生素B1缺乏是引起韦尼克脑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重要原因,进而可能引发小脑萎缩。研究发现,长期酗酒超过10年以上的人群,小脑萎缩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饮酒或偶尔少量饮酒的人群。
2.长期接触有毒物质者:长期处于含有重金属(如汞、铅等)、有机溶剂等有毒环境中的人群,这些有毒物质会通过呼吸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进而损害神经系统,包括小脑。例如长期在铅作业环境工作的工人,如果防护不当,铅会蓄积在体内,影响脑部神经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增加小脑萎缩的发生风险。
3.缺乏运动者:长期缺乏体育锻炼的人群,身体的血液循环、新陈代谢等功能相对较弱,脑部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物质供应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脑部长期处于相对缺血、缺氧状态,会影响神经细胞的健康,增加小脑萎缩的可能性。有研究显示,相比经常进行适量运动的人群,长期缺乏运动者小脑萎缩的发生风险会有所升高。
四、病史相关人群
1.患有神经系统疾病者:
脑血管疾病患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患者,尤其是小脑部位发生过梗死或出血的患者,由于脑部血管病变导致小脑的血液供应中断或受到影响,神经细胞发生缺血、坏死等,长期预后可能出现小脑萎缩。例如小脑梗死患者,在疾病恢复后,随着时间推移,部分患者会逐渐出现小脑萎缩的影像学表现,这是因为梗死区域的脑组织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结构改变,导致小脑体积缩小。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患者:像多系统萎缩等疾病,其中包含小脑性共济失调的表现,这类疾病会进行性地破坏神经系统组织,包括小脑,导致小脑逐渐萎缩。多系统萎缩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小脑的神经细胞会不断丢失,进而出现小脑萎缩的病理改变。
2.患有代谢性疾病者:
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影响神经系统的多个部位,包括小脑。高血糖会导致神经细胞的代谢紊乱,血管病变影响小脑的血液供应,从而增加小脑萎缩的发生风险。研究发现,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差的患者,小脑萎缩的发生率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
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维持正常功能至关重要。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脑部的代谢等过程,包括小脑的神经细胞代谢。长期甲状腺功能减退未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可能出现小脑萎缩的情况,表现为共济失调等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