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视眼是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后,成因有眼球前后径过短等,症状有远视力可能异常、近视力易疲劳等,验光显示远视度数、眼轴较短;近视眼是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前,成因有遗传和环境等,症状有远视力下降等,验光显示近视度数、眼轴较长,二者在预防干预上也有不同,需分别采取措施维护视力健康。
一、定义与成因
远视眼
定义:远视眼是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在视网膜之后形成焦点,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不能形成清晰的影像。
成因:主要是眼球前后径过短(轴性远视),其次是眼的屈光力不足(屈光性远视)。儿童时期,眼球发育尚未完善,轻度远视可能是生理性的,随着年龄增长,眼球发育正常后,部分远视可消失,但如果眼球发育异常则可能持续存在。例如,婴幼儿的眼轴较短,多为生理性远视,一般3岁左右眼轴逐渐变长,远视度数降低。
近视眼
定义:近视眼是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导致视物不清。
成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遗传方面,如果父母双方均为高度近视,子女患近视眼的概率较高。环境因素中,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是重要原因,如学生长时间看书、写字、使用电子设备等,会使眼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导致眼轴变长,引发近视。例如,青少年时期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近视的发生率会明显增加。
二、症状表现
远视眼
远视力:轻度远视眼的远视力可能正常,中高度远视眼远视力会下降。例如,中度远视的人看远处物体模糊,看近处物体更模糊。
近视力:远视眼患者为了看清近处物体,常需要动用调节力,易出现眼疲劳,表现为阅读等近距离工作不能持久,可伴有眼球酸胀、头痛等症状。儿童远视还可能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比如,幼儿远视若未及时矫正,可能影响视网膜正常刺激,阻碍视觉系统发育,进而引发弱视。
近视眼
远视力:主要表现为远视力下降,看远处物体模糊,但近视力一般正常。例如,近视患者能清楚看清近处的书本等,但看远处的黑板、树木等模糊不清。
其他症状:部分近视眼患者可能出现眼疲劳,尤其在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后,眼酸、眼胀等症状明显。高度近视还可能出现眼底病变相关表现,如飞蚊症(眼前有飘动的小黑影)等。比如,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过长,视网膜受到牵拉,容易出现玻璃体混浊,表现为飞蚊症。
三、光学检查指标差异
远视眼
验光结果:远视眼的验光结果显示为远视度数,即需要用凸透镜来矫正。例如,验光单上可能显示+2.00D等正的屈光度数。
眼轴长度:一般眼轴长度较正常眼短,正常成年人眼轴长度约24mm,远视眼患者眼轴可能小于24mm。
近视眼
验光结果:近视眼的验光结果显示为近视度数,即需要用凹透镜来矫正。验光单上常显示-3.00D等负的屈光度数。
眼轴长度:近视眼患者眼轴长度通常较长,可能超过24mm,轴性近视主要是由于眼轴变长导致。
四、预防与干预
远视眼
儿童时期:应定期进行视力检查,3岁左右进行首次全面眼科检查,及时发现生理性远视及可能存在的异常远视。对于生理性远视,随着年龄增长可能自然缓解,但如果远视度数过高或影响视觉发育,需及时佩戴合适的凸透镜矫正。比如,3-6岁儿童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定期检查能早期发现远视问题并干预。
成年人:如果远视影响视力或出现眼疲劳等症状,也需要佩戴合适的眼镜矫正。同时,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过度。
近视眼
儿童青少年: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读书写字时眼睛与书本保持33cm左右的距离,连续用眼30-40分钟后应休息10-15分钟,向远处眺望。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保证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可有效预防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例如,学校应保证学生每天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家庭也应鼓励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
成年人:除了注意用眼卫生外,高度近视患者要特别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发生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早期发现眼底病变并及时处理。
总之,远视眼和近视眼在定义、成因、症状、光学检查指标及预防干预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视力问题,不同年龄段人群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护视力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