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膜早破是临产前胎膜破裂,发病与感染、羊膜腔压力异常、胎膜受力不均、营养因素等有关,表现为阴道流液、感染等,对母儿有不良影响,可通过阴道窥器检查、阴道液酸碱度及涂片检查诊断,足月胎膜早破多24小时内自然临产,超12小时未临产用抗生素并决定分娩方式,未足月胎膜早破依情况采取期待或终止妊娠,高龄、有基础病史孕妇及有胎儿畸形孕妇需特殊关注。
发病原因
感染因素:是胎膜早破的主要原因。生殖道感染可引起胎膜炎,使胎膜局部张力下降而导致胎膜早破。常见的病原体有厌氧菌、衣原体、B族链球菌等。例如,孕期阴道内存在的这些病原体,如果发生上行感染,就可能引发胎膜早破。
羊膜腔压力异常:双胎妊娠、羊水过多等情况会使羊膜腔压力升高,导致胎膜受压不均,容易发生胎膜早破。比如双胎妊娠时,子宫内的羊水量相对较多,对胎膜的压力增大,增加了胎膜早破的风险。
胎膜受力不均:胎位异常、头盆不称等可使胎儿先露部与骨盆入口之间衔接不良,胎膜所受压力不均,从而导致胎膜早破。例如胎位为臀位时,胎儿先露部不能很好地与骨盆入口适配,胎膜承受的压力不均衡,易发生胎膜早破。
营养因素:孕妇缺乏铜、锌及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时,可使胎膜张力下降,容易引起胎膜早破。因为这些营养物质对维持胎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作用,缺乏时会影响胎膜的完整性。
临床表现
阴道流液:孕妇突然感觉有较多液体从阴道流出,可呈持续性,也可间断性。液体通常为无色透明,有时混有胎脂等。比如孕妇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感觉阴道有液体不受控制地流出,像小便一样,但又不同于小便,就是胎膜早破阴道流液的表现。
感染表现:如果胎膜早破时间较长,可能会出现感染症状,如孕妇体温升高、胎心增快、阴道分泌物有异味等。这是因为细菌等病原体容易通过破裂的胎膜进入宫腔,引起宫腔内感染。
对母儿的影响
对母体的影响:胎膜早破后,容易发生宫腔内感染,严重时可导致盆腔炎、腹膜炎等。另外,胎膜早破还可能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因为胎膜早破可能会影响子宫收缩等。
对胎儿的影响:胎膜早破后,胎儿容易发生宫内感染、脐带脱垂等情况。宫内感染可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胎儿死亡;脐带脱垂会使胎儿血供受阻,引起胎儿窘迫,严重时可造成胎儿死亡。
诊断方法
阴道窥器检查:可见液体自宫颈口流出或后穹窿有积液。通过观察阴道内的情况来初步判断是否有液体流出以及液体的来源。
阴道液酸碱度检查:正常阴道液呈酸性,pH值为4.5-7.5;羊水呈碱性,pH值为7.0-7.5。用pH试纸检测阴道液,如果pH值≥6.5,提示胎膜早破的可能性较大。
阴道液涂片检查:取阴道后穹窿积液涂片,干燥后镜检可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提示为羊水。这是因为羊水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和一些化学物质,涂片干燥后会呈现出特殊的结晶形态。
处理原则
足月胎膜早破:如果妊娠已足月(孕37周及以上)发生胎膜早破,大多数情况下会在24小时内自然临产。如果超过12小时仍未临产,应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根据孕妇和胎儿情况决定引产或剖宫产等分娩方式。
未足月胎膜早破:对于妊娠未足月(孕28-37周)的胎膜早破孕妇,需要根据孕妇和胎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如果胎儿情况良好,孕妇没有感染迹象,可以采取期待疗法,包括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外阴清洁、使用宫缩抑制剂抑制宫缩、给予糖皮质激素促进胎儿肺成熟等。如果孕妇出现感染迹象或胎儿有严重并发症等情况,则需要及时终止妊娠。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年龄:高龄孕妇发生胎膜早破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孕妇的身体状况可能发生变化,如生殖道感染的易感性增加等。所以高龄孕妇在孕期更要加强产检,密切关注胎膜情况,一旦出现异常阴道流液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有基础病史的孕妇:如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孕妇,血糖控制不佳时容易发生感染,从而增加胎膜早破的风险。这类孕妇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包括胎膜情况的监测,以降低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
胎儿情况:对于有胎儿畸形等情况的孕妇发生胎膜早破时,处理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综合评估胎儿的状况以及孕妇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合适的处理方案,以最大程度保障孕妇和可能存在异常的胎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