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缺血性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TIA多突然起病、症状短且可恢复,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表现不同;脑梗死多安静或睡眠中发病、症状数小时达高峰,不同部位表现异。出血性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多活动中起病有头痛呕吐等,不同部位表现不同;蛛网膜下腔出血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等,有脑膜刺激征等体征。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一般表现:多突然起病,症状持续时间短,通常数分钟至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可完全恢复,不留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例如,患者可能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可累及上肢或下肢,表现为持物掉落、行走时腿发软等;也可能出现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还可能有言语不利,表现为说话不清、词不达意等。其发生机制主要是脑血管短暂性血流中断,导致相应脑组织缺血,但尚未造成不可逆损伤。
不同血管受累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TIA:常见症状为对侧单肢无力或轻偏瘫,可伴有对侧面部轻瘫;特征性症状有眼动脉交叉瘫(患侧单眼一过性黑矇、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和Homer征交叉瘫(患侧Homer征、对侧偏瘫)。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常见症状为眩晕、平衡障碍、眼球运动异常和复视;典型症状有跌倒发作(患者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无意识丧失,可很快自行站起)、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突然发作的记忆丧失,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患者对此有自知力,可保留谈话、书写和计算能力)、双眼视力障碍发作(双侧枕叶皮质受累,引起双眼视力障碍)。
2.脑梗死
一般表现: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部分患者有TIA前驱症状。症状常在数小时或1-2天达到高峰。不同部位脑梗死有不同表现。以大脑中动脉闭塞为例,主干闭塞时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时可有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时可出现体象障碍;皮质支闭塞时,如累及运动性语言中枢(Broca区),可出现运动性失语;累及感觉性语言中枢(Wernicke区),可出现感觉性失语。脑梗死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多种因素有关,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升高导致血管病变等都增加脑梗死风险,男性和女性在发病风险上无绝对差异,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升高。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
1.脑出血
一般表现:多在活动中起病,常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头痛常较剧烈,多为颅内压增高所致;呕吐多为喷射性。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多见于50-70岁的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
不同部位脑出血表现
基底节区出血:是最常见的脑出血类型,其中壳核出血最多见,常表现为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出血可有失语。丘脑出血时,除上述症状外,可出现偏身感觉障碍更为明显,可有特征性眼征,如两眼向病灶侧凝视,瞳孔缩小等。
脑叶出血:常由脑动静脉畸形、Moyamoya病等引起,不同脑叶出血有不同表现,如额叶出血可出现偏瘫、精神症状等;顶叶出血可出现偏身感觉障碍、空间构象障碍等;颞叶出血可出现精神症状、感觉性失语、癫痫发作等;枕叶出血可出现视野缺损等。
脑桥出血;大量出血(血肿>5ml)时,患者迅速出现昏迷、双侧瞳孔针尖样缩小、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中枢性高热、呼吸不规则、四肢瘫痪等,多在48小时内死亡;小量出血时可表现为交叉性瘫痪或共济失调性偏瘫,双眼向病灶侧凝视麻痹或核间性眼肌麻痹等。
小脑出血:多表现为突然发作的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头痛、平衡障碍等,共济失调明显,眼球震颤,无肢体瘫痪。大量出血时可压迫脑干,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2.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般表现:突发剧烈头痛,多为炸裂样或胀痛,难以忍受,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冷汗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烦躁不安、谵妄、幻觉等精神症状,或有癫痫发作。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稍多;血管畸形引起者多见于青少年。
典型体征:脑膜刺激征明显,以颈强直最常见,克尼格征等也可阳性。部分患者可有眼部体征,如眼底可见玻璃体下片状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