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症状一般不超1小时,最长不超24小时,中老年人易患,不良生活方式增加风险,病理是局部血管短暂血流中断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和脑梗死(含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由脑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闭塞形成血栓,多种因素促发;及脑栓塞,各种栓子致脑动脉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栓子来源多样)。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多因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致血压骤升血管破裂,高血压是最常见病因,血液形成血肿压迫脑组织)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脑底部或表面血管破裂致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常见病因有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可引起脑膜刺激征及并发症)。
一、缺血性脑卒中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定义与特点: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的证据。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脑血管痉挛、微栓塞等。从年龄角度看,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这与中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液黏稠度增加等因素有关;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其发生风险。例如,长期高血压会使血管壁受损,导致血管狭窄等情况,增加TIA发生几率。
病理生理:主要是脑部某一局部血管短暂性血流中断,导致相应脑组织缺血、缺氧,但尚未造成脑组织不可逆损伤,一旦血流恢复,症状可完全缓解。
2.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发病机制:多由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进而形成血栓,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年龄是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逐渐出现退变;性别方面,男性相对女性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可能与男性的激素水平、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促进其发生。例如,高血压患者血管内压力持续增高,易损伤血管内皮,促使脂质沉积等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病理过程:血管闭塞后,相应供血区域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可出现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言语不利等。
脑栓塞
发病机制: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使血管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导致脑缺血、缺氧性坏死。栓子来源包括心源性(如心房颤动、风湿性心瓣膜病等)、非心源性(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脂肪栓塞等)。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心房颤动患者,心房内易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脑动脉时,就可能引发脑栓塞,年龄较大的心房颤动患者风险相对更高;非心源性栓子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常见于有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疾病的人群,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生,但随着年龄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升高,风险也相应增加。
病理表现: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类似,也是导致相应脑组织缺血、坏死,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二、出血性脑卒中
1.脑出血
发病机制:多因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当血压骤然升高时,血管破裂出血。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年龄越大,高血压患病几率越高,脑出血风险也随之增加;性别方面,在高血压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发生脑出血的风险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高血压是关键因素;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可诱发血压骤升,导致血管破裂。例如,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血压急剧升高,易使原本脆弱的脑血管破裂。
病理情况:血液在脑内形成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引起颅内压增高,可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不同部位的脑出血会导致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基底节区脑出血可引起对侧肢体偏瘫等。
2.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病机制:多由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常见病因有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颅内动脉瘤的发生与先天血管发育异常、动脉硬化等因素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瘤破裂风险可能增加;脑血管畸形也是青少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生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相关。
病理表现: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刺激脑膜等结构,可引起剧烈头痛、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同时血液对脑血管的刺激可能导致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进一步加重脑组织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