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截瘫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电生理检查及与急性脊髓炎、脊髓肿瘤、脊柱结核等疾病的鉴别。病史采集需了解受伤史和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时间及演变过程;体格检查包括运动、感觉、反射检查;影像学检查有X线(正侧位、过伸过屈位片)、CT(平扫、三维重建)、MRI;电生理检查有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需与急性脊髓炎(有感染前驱症状、无骨性结构异常)、脊髓肿瘤(病情进展慢、有占位病变)、脊柱结核(有结核中毒症状、有椎体骨质破坏等表现)鉴别
一、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1.病史采集
受伤史:详细询问受伤的时间、地点、致伤原因及受伤时的体位等。例如高处坠落、交通事故、重物砸伤等不同致伤原因可能提示不同的脊柱损伤机制,对于判断高位截瘫的病因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人群受伤原因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多因意外跌落等,而成年人可能与工作、交通等因素相关。
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时间及演变过程:了解截瘫症状是突然出现还是逐渐进展,有无伴随症状如疼痛、大小便失禁等出现的时间及变化情况。这对于鉴别是急性脊髓损伤还是慢性脊髓病变等有帮助。
2.体格检查
运动功能检查:检查肢体的肌力、肌张力。高位截瘫患者常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肢体运动功能丧失或严重减退,通过肌力分级(0-5级)来评估运动功能受损程度。不同年龄的高位截瘫患者,由于生长发育等因素,其运动功能表现可能有一定特点,例如儿童可能在生长发育阶段出现运动功能恢复的不同情况。
感觉功能检查:检查痛觉、触觉、温度觉等感觉平面,确定感觉障碍的范围。感觉平面的确定对于定位脊髓损伤节段非常重要。
反射检查:包括深反射(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等)和浅反射(如腹壁反射等)。高位截瘫患者常出现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等反射异常情况。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脊柱正侧位片:可初步观察脊柱的骨骼结构,如有无骨折、脱位、脊柱畸形等。对于因外伤导致的高位截瘫,X线能发现脊柱的骨性改变,如椎体的压缩骨折、爆裂骨折等。不同年龄人群的脊柱X线表现有差异,儿童脊柱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结构与成年人不同,在解读X线时需考虑年龄因素。
过伸过屈位片:对于怀疑有脊柱不稳定的情况,可进行过伸过屈位片检查,观察脊柱在运动状态下的稳定性。
2.CT检查
CT平扫:能更清晰地显示脊柱骨折的细节,如骨折碎片的移位情况、椎管内是否有骨块突入等。对于判断脊髓受压情况有重要价值,通过CT可以测量椎管狭窄程度等指标。
CT三维重建:可以从多角度立体显示脊柱的骨折、脱位情况,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脊柱损伤的形态。
3.MRI检查
MRI平扫:是诊断脊髓损伤的重要影像学方法,能清晰显示脊髓的形态、信号改变,如脊髓水肿、出血、横断等情况。通过MRI可以准确判断脊髓损伤的程度和范围,对于鉴别是脊髓震荡、脊髓挫伤还是脊髓断裂等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患者的脊髓MRI表现可能因发育等因素有一定差异,但总体能准确反映脊髓的病理改变。
三、电生理检查
1.体感诱发电位(SEP)
通过刺激外周神经,记录脊髓后索等部位的电位变化,用于评估脊髓感觉传导功能。高位截瘫患者SEP可能出现波幅降低或潜伏期延长等异常表现,有助于判断感觉神经通路的损伤情况。
2.运动诱发电位(MEP)
刺激大脑皮质运动区,记录脊髓前角细胞及周围神经的电位变化,可评估脊髓运动传导功能。对于判断高位截瘫患者运动功能受损的部位和程度有一定帮助。
四、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1.急性脊髓炎
临床特点:多有感染前驱症状,起病较急,脊髓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影像学检查脊髓MRI可见病变部位脊髓肿胀,T2加权像呈高信号等改变,但一般无脊柱骨折、脱位等骨性结构异常。与外伤性高位截瘫不同,急性脊髓炎多无明确外伤史,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
2.脊髓肿瘤
临床特点:病情进展相对缓慢,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脊髓受压症状,如肢体无力逐渐加重、感觉障碍逐渐向上发展等,常伴有神经根性疼痛。影像学检查MRI可见脊髓内或脊髓外占位性病变,与外伤性高位截瘫的急性发病、有明确外伤史及骨性结构改变等不同。
3.脊柱结核
临床特点:患者多有结核中毒症状,如低热、盗汗、乏力等,脊柱X线可见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狭窄等改变,MRI可显示脊柱结核病灶及脊髓受压情况。与外伤性高位截瘫不同,脊柱结核有结核病史或接触史等,且有典型的脊柱结核影像学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