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惊厥分热性惊厥与无热惊厥,热性惊厥典型症状为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体温关联性、发作后状态正常;无热惊厥症状包括局灶性发作、反复发作、发作后异常。不同年龄段有特殊表现,新生儿期常为微小发作,婴儿期常伴随肌阵挛等发作。伴随症状有自主神经症状、发作后状态异常。特殊人群中,早产儿惊厥阈值低,要注意脑室内出血等风险;有癫痫家族史宝宝有遗传倾向,复杂型热性惊厥患儿可做基因检测并长期随访。紧急处理要采取现场急救措施,避免禁忌行为,出现首次发作、发作时间>5分钟、发作后状态异常等就医指征时要及时就医。
一、宝宝惊厥的典型症状及分类
1.1热性惊厥典型表现
热性惊厥是6月龄~5岁儿童最常见的惊厥类型,占儿童惊厥病例的70%~80%。典型症状包括:
1.1.1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双眼上翻或凝视、四肢强直后阵挛性抽动,持续数秒至10分钟,多数在5分钟内自行缓解。
1.1.2体温关联性:发作时体温通常≥38℃,且多在发热初期24小时内发生。研究显示,首次热性惊厥患儿中,60%发生在体温上升期。
1.1.3发作后状态:发作停止后意识迅速恢复,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脑电图检查多正常。
1.2无热惊厥的警示信号
无热惊厥需高度警惕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症状包括:
1.2.1局灶性发作:表现为单侧肢体抽动、面部肌肉抽动或眼球偏斜,持续时间长于热性惊厥,可能伴随意识障碍。
1.2.2反复发作:24小时内发作≥2次,或1个月内发作≥3次,提示癫痫可能。
1.2.3发作后异常:出现持续嗜睡、呕吐、头痛或肢体无力,需立即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
二、不同年龄段宝宝的特殊表现
2.1新生儿期(0~28天)
新生儿惊厥常表现为微小发作,包括:
2.1.1眼强直性偏斜:眼球固定向一侧偏转,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2.1.2口-颊-舌运动:反复张口、闭口、伸舌或咀嚼动作。
2.1.3肢体踏车样动作:单侧或双侧肢体有节律的屈曲-伸展。
2.1.4呼吸暂停:发作性呼吸暂停伴心率减慢,需与生理性呼吸暂停鉴别。
2.2婴儿期(1月龄~1岁)
此阶段惊厥常伴随:
2.2.1肌阵挛发作:突发、短暂的肌肉收缩,可累及单个肌群或全身。
2.2.2失张力发作:突然肌张力丧失导致跌倒,持续1~2秒。
2.2.3发作性点头:频繁点头动作,可能为婴儿痉挛症的早期表现。
三、伴随症状及并发症
3.1自主神经症状
30%~50%的惊厥发作会伴随:
3.1.1皮肤苍白或发绀:因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外周血管收缩。
3.1.2唾液分泌增多:表现为口角流涎,需警惕误吸风险。
3.1.3瞳孔散大:强直期瞳孔散大,阵挛期瞳孔缩小。
3.2发作后状态
3.2.1短暂性肌无力:发作后单侧或双侧肢体无力,持续数小时至1天。
3.2.2Todd麻痹:局灶性发作后出现对侧肢体偏瘫,24小时内恢复。
3.2.3认知障碍:复杂部分性发作后可能出现短暂意识模糊或记忆缺失。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4.1早产儿(胎龄<37周)
早产儿惊厥阈值较低,需注意:
4.1.1脑室内出血风险:极低出生体重儿惊厥可能为脑室内出血的唯一表现。
4.1.2代谢紊乱:低血糖、低钙血症更易诱发惊厥,需密切监测血糖及电解质。
4.1.3药物代谢差异:苯巴比妥等抗癫痫药物在早产儿体内半衰期延长,需调整剂量。
4.2有癫痫家族史宝宝
4.2.1遗传倾向:一级亲属有癫痫病史者,热性惊厥转化为癫痫的风险增加3~5倍。
4.2.2基因检测建议:复杂型热性惊厥患儿可考虑进行SCN1A、GABRG2等基因检测。
4.2.3长期随访:建议每6个月进行神经发育评估,直至6岁。
五、紧急处理原则
5.1现场急救措施
5.1.1保护气道:将患儿侧卧位,清除口鼻分泌物,避免舌后坠。
5.1.2防止外伤:移除周围硬物,垫软物于头部下方。
5.1.3记录发作:用手机录像记录发作形式及持续时间,供医生诊断参考。
5.2禁忌行为
5.2.1禁止按压肢体:强行制止抽搐可能导致骨折或肌肉损伤。
5.2.2禁止撬牙:发作时口腔闭合,强行撬牙可能导致牙齿脱落或误吸。
5.2.3禁止喂食:发作期间禁止喂水或药物,防止误吸。
5.3就医指征
5.3.1首次发作:无论持续时间长短,均需急诊就诊。
5.3.2发作时间>5分钟:提示可能为癫痫持续状态,需立即处理。
5.3.3发作后状态异常:出现持续嗜睡、呕吐或肢体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