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大便失禁的原因多样,包括神经系统病变如脑血管意外、帕金森病、脊髓损伤或病变;肠道疾病如肠道炎症(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肠道肿瘤(直肠癌、结肠癌);肛门直肠结构或功能异常如肛门括约肌松弛、直肠脱垂;还有药物因素、营养不良、多重疾病共存等,需综合多种因素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加强护理。
一、神经系统病变
1.脑血管意外:老年人若发生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意外,可能影响控制排便的神经中枢功能。例如,脑梗死累及大脑皮质或皮质下控制排便的区域,会导致大便失禁。这是因为脑部神经受损后,无法正常传递排便的相关信号,使得肛门括约肌等排便相关肌肉的控制出现障碍。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且随着年龄增长,脑血管的弹性等发生变化,更容易出现此类病变。
2.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除了运动症状外,也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肠道的排便控制。患者由于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导致胃肠道蠕动减慢等功能异常,同时肛门括约肌的协调功能也受影响,进而可能出现大便失禁。帕金森病患者随着病情进展,症状会逐渐加重,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3.脊髓损伤或病变:老年人如果有脊髓的外伤、肿瘤、炎症等病变,会影响脊髓传导排便的神经信号。比如脊髓肿瘤压迫脊髓,使得从大脑到肛门括约肌的神经传导通路受阻,导致大便失禁。老年人脊髓病变的发生可能与年龄相关的脊髓退变、既往外伤史等因素有关。
二、肠道疾病
1.肠道炎症:
溃疡性结肠炎:这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老年人也可能患病。炎症累及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影响肠道的吸收和排泄功能,进而出现大便失禁。患者常伴有腹泻、腹痛等症状,病情容易反复发作。
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感染。细菌侵袭肠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大便失禁等表现。一般有不洁饮食史,起病较急。
2.肠道肿瘤:
直肠癌:是常见的肠道恶性肿瘤,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会侵犯肠道周围组织,包括控制排便的神经和肌肉,导致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大便失禁。患者还可能伴有便血、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里急后重等症状。随着年龄增加,直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结肠癌:肿瘤生长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便功能,晚期结肠癌可能侵犯周围神经,引起大便失禁。患者会有排便次数增多、大便变细等表现,同时可能伴有腹痛、腹部肿块等症状。
三、肛门直肠结构或功能异常
1.肛门括约肌松弛:
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肛门括约肌会出现退行性变,弹性下降,导致括约肌松弛。例如,多次分娩的老年女性(既往有分娩史),盆底肌肉等受到影响,更容易出现肛门括约肌松弛,从而引起大便失禁。
肛门直肠手术史也可能导致肛门括约肌损伤,进而出现松弛,引起大便失禁。比如直肠癌术后,可能会损伤肛门括约肌,导致其功能障碍。
2.直肠脱垂: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称为直肠脱垂。老年人由于盆底组织松弛,腹压增加等因素,容易发生直肠脱垂。直肠脱垂会影响肠道的正常排便功能,导致大便失禁,患者可出现有肿物自肛门脱出等表现,且在腹压增加时症状加重。
四、其他因素
1.药物因素: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导致大便失禁。例如,一些老年人长期服用泻药,可能会破坏肠道正常的排便反射,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大便失禁;某些镇静催眠药物可能会抑制神经系统对排便的控制,引起大便失禁。
2.营养不良:老年人如果存在营养不良,尤其是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缺乏,会影响肛门括约肌等组织的正常功能。例如,蛋白质缺乏会导致肌肉萎缩,包括肛门括约肌的萎缩,从而引起大便失禁。同时,营养不良也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功能,间接导致排便异常。
3.多重疾病共存: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糖尿病可引起神经病变,影响肠道神经功能,导致大便失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长期慢性缺氧,可能会影响全身多个系统的功能,包括肠道功能,进而出现大便失禁。多种疾病相互影响,使得大便失禁的发生风险增加,且病情往往较为复杂。
对于老年人大便失禁的情况,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多种因素,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干预措施。同时,对于老年人要加强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