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不正包含近视眼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矫正方式及特殊人群情况各有不同。屈光不正发病机制多样,远视眼因眼球前后径过短等,散光因角膜等不平整;临床表现上远视有视力减退等,散光有视力模糊等;矫正方式中远视轻度无症状可不矫正,散光轻度无症状可不矫正,近视眼可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或屈光手术矫正。儿童屈光不正不及时矫正影响发育,老年人屈光状态可变且矫正需谨慎。
一、定义与概念
屈光不正:是指眼在不使用调节时,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作用后,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而是在视网膜前或后方成像。它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包含了近视眼、远视眼和散光等多种情况。例如,远视眼是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在视网膜后方形成焦点,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不能形成清晰的影像;散光则是由于眼球在不同经线上的屈光力不同,平行光线进入眼内不能形成一个焦点,而是形成两条焦线。
近视眼:属于屈光不正的一种特定类型,是指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其主要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或者角膜和晶状体的屈光力过强(屈光性近视)等原因导致。
二、发病机制差异
屈光不正:发病机制较为多样。远视眼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过短,使得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后方。此外,角膜曲率半径过大等也可能导致远视。而散光则是由于角膜或晶状体的表面不平整,导致不同方向的屈光力不一致。例如,角膜像橄榄球形状(不是正圆形)就会引起散光,这可能与遗传因素、眼部发育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近视眼:轴性近视主要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遗传方面,父母如果有高度近视,子女患近视眼的概率相对较高。环境因素中,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长时间看手机、电脑等电子屏幕,长时间阅读等)是重要的诱因。因为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会导致眼睛的睫状肌持续收缩,晶状体变凸,进而引起眼轴逐渐变长,最终发展为近视眼。屈光性近视则可能与角膜厚度、晶状体的屈光指数变化等有关。
三、临床表现不同
屈光不正:
远视眼:轻度远视眼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中高度远视眼患者会出现视力减退,看远和看近都不清楚,还可能伴有视疲劳,表现为眼球胀痛、头痛等,尤其在近距离用眼后更为明显。幼儿期高度远视还可能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
散光:主要症状是视力模糊、视力减退,并且容易出现视疲劳,看东西时可能有重影,眼睛容易疲劳、眯眼等。
近视眼:主要表现为远视力下降,即看远处的物体不清楚,而近视力一般正常。随着近视度数的加深,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的表现,比如高度近视患者可能会出现飞蚊症(眼前有飘动的小黑影)、眼底病变(如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脱离等)等。
四、矫正方式区别
屈光不正:
远视眼:轻度远视如果没有症状通常不需要矫正,如有视疲劳和内斜视,即使远视度数低也应佩戴眼镜。中度远视或中年以上远视者应佩戴眼镜矫正视力。
散光:轻度无症状的散光一般不需要矫正,有症状的散光无论轻重都需要佩戴圆柱镜矫正。
近视眼:
框架眼镜:是最常用的矫正方法,通过镜片的屈光作用,将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提高视力。
角膜接触镜:包括软镜和硬镜(RGP)。接触镜直接与角膜接触,矫正视力的效果相对框架眼镜可能更好,尤其适合一些特殊人群,如高度近视、散光患者等,但佩戴时需要注意眼部卫生,避免引起感染等并发症。
屈光手术:对于符合手术适应证的成年人,可以考虑屈光手术,如准分子激光手术、飞秒激光手术等。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经过严格的术前检查来评估是否适合手术。例如,年龄一般要求在18-50岁之间,近视度数稳定等。
五、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屈光不正和近视眼:儿童处于视觉发育阶段,屈光不正如果不及时矫正可能会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等严重问题。对于儿童近视眼,更应重视环境因素的干预,如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等。因为儿童的眼球还在不断发育,不正确的用眼习惯等更容易导致屈光不正向近视眼发展。例如,学龄前儿童如果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会增加近视眼的发病风险。家长应定期带儿童进行视力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屈光不正和近视眼并及时干预。
老年人屈光不正和近视眼:老年人由于晶状体弹性下降等原因,可能会出现屈光状态的变化。例如,老年人可能原本的远视度数增加,或者近视眼度数发生变化。同时,老年人患眼底病变的风险增加,对于屈光不正和近视眼的矫正需要更加谨慎,在选择矫正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眼部健康状况等因素。如老年人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疾病时,选择屈光矫正方式需要评估对眼底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