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的检查包括影像学、血液、心电图及心脏相关检查。影像学检查有头颅CT可快速明确脑出血,头颅MRI对脑梗死诊断优且助病因诊断,脑血管造影是“金标准”;血液检查有血常规助判感染等,凝血功能查助评估出血风险,生化查知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心电图了解心脏电活动,心脏超声观心脏结构功能。不同年龄人群检查有差异及需注意相关情况。
一、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
意义:是脑血管病常用的检查方法,能快速明确是否有脑出血,对于急性脑出血的诊断敏感性高,可清晰显示脑内高密度的出血灶,有助于早期鉴别脑出血和脑梗死等情况。在发病早期即可进行,能初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年龄人群,CT检查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相似,但对于儿童脑血管病,需注意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CT能及时发现是否有脑出血事件。
操作:患者平卧于检查床上,将头部放入CT扫描仪内,进行快速扫描,一般几分钟即可完成。
2.头颅MRI(磁共振成像):
意义: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优于CT,发病早期就能发现脑干、小脑等部位的较小梗死灶,还能区分陈旧性和新鲜梗死灶。对于脑血管病的病因诊断有一定帮助,如能发现血管畸形、脱髓鞘病变等情况。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均可应用,儿童脑血管病也可通过MRI检查明确病变情况;对于有肾功能不全不能使用含碘造影剂进行CTA检查的患者,MRI是更好的选择;对于有幽闭恐惧症的患者,需提前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如使用镇静药物等。
操作:患者平卧于MRI检查床上,身体进入磁体孔内,检查时间相对较长,一般20-30分钟左右,检查过程中需保持身体不动。
3.脑血管造影(DSA):
意义: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可明确脑血管是否存在狭窄、动脉瘤、血管畸形等情况,对于考虑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DSA能提供详细的血管形态学信息,帮助制定治疗方案。对于年龄较大、基础状况较差的患者,需评估其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能否耐受检查;对于有对比剂过敏史的患者,要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操作:通过股动脉等部位穿刺,将导管送至脑血管内,注入对比剂后进行X线造影,能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
二、血液检查
1.血常规:
意义:可了解患者的血细胞情况,如白细胞计数能辅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等情况,对于部分脑血管病患者,感染可能是诱发因素之一。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的正常范围略有差异,儿童的白细胞计数相对较高;对于老年人,需关注是否有贫血等情况,贫血可能影响脑血管病的预后。
操作:抽取静脉血,一般采取肘静脉采血,操作相对简单。
2.凝血功能检查:
意义: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对于有脑出血风险的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增加出血的危险性。在使用抗凝、溶栓药物治疗脑血管病时,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不同年龄人群凝血功能的正常指标有差异,儿童的凝血功能尚在发育中;对于有肝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凝血功能检查尤为重要,因为肝病可能导致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操作:抽取静脉血进行检测,操作过程与血常规相似。
3.生化检查:
意义:包括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项目。血糖检测可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高血糖或低血糖情况,高血糖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血脂检查能评估患者的血脂水平,高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肝肾功能检查可了解患者的脏器功能,因为一些治疗脑血管病的药物可能通过肝肾代谢,需要根据肝肾功能调整用药。不同年龄人群的生化指标正常范围不同,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对于老年人,要关注肝肾功能的减退情况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操作:抽取静脉血进行检测,需要空腹采血等准备。
三、心电图及心脏相关检查
1.心电图:
意义:了解患者的心脏电活动情况,脑血管病可能引起心脏的应激性改变,如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心电图能及时发现这些心脏异常情况。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心电图有一定差异,儿童的心电图特点与成人不同;对于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心电图检查有助于评估脑血管病对心脏的影响及心脏本身的状况。
操作:患者平卧,将电极片粘贴在胸部等部位,记录心脏电活动,操作简单快速。
2.心脏超声:
意义:可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是否存在心脏瓣膜病变、心肌病、心房颤动等情况,心房颤动是导致脑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心脏超声的检查重点有所不同,儿童心脏超声可评估先天性心脏病等情况;对于老年人,可了解心脏的射血功能等,帮助判断脑血管病的病因和预后。
操作:患者平卧或左侧卧位,将超声探头放在胸部进行检查,检查过程无明显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