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营养不良判断标准,包括体重和身高指标;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能量摄入与营养均衡;治疗基础疾病,如消化系统和慢性消耗性疾病;改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和适当运动;对早产儿及有基础疾病儿童有特殊提示,通过多方面措施应对儿童营养不良问题
一、明确营养不良的判断标准
1.体重指标:儿童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个标准差为营养不良,低于均值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营养不良。可通过定期测量儿童体重,并与生长曲线图对比来初步判断。例如,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若发现其体重增长缓慢或不增,需警惕营养不良的可能。
2.身高指标: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个标准差为矮小,低于均值减3个标准差为严重矮小,身高增长速度也是评估的重要方面,3岁以下儿童每年身高增长少于7cm、3岁至青春期前每年增长少于5cm、青春期每年增长少于6cm,可能提示存在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包括营养不良等。
二、调整饮食结构
1.保证充足能量摄入
婴儿期:对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提倡纯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富含婴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6个月以上的婴儿,在母乳喂养的基础上,逐渐添加辅食,从富含铁的泥糊状食物开始,如强化铁的婴儿米粉、肉泥等,保证能量的充足供应。
幼儿及儿童期:提供多样化的食物,包括谷类、肉、蛋、奶、蔬菜、水果等。谷类是能量的主要来源,应保证每天摄入适量的米饭、面条、馒头等;肉、蛋、奶富含优质蛋白质,每天应摄入一定量的瘦肉、鸡蛋、牛奶等;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每天应保证足够的摄入量,如每天摄入100-200g的蔬菜和50-100g的水果。
2.注重营养均衡
蛋白质摄入:选择优质蛋白质食物,如鱼类、禽类、豆类、坚果等。鱼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优质蛋白质,每周可摄入2-3次;豆类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可制作豆腐、豆浆等食物供儿童食用。
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维生素A有助于维持视力和上皮组织健康,可通过食用动物肝脏、胡萝卜、菠菜等食物获取;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骨骼发育,可通过适当晒太阳(每天1-2小时,注意避免阳光直射眼睛)以及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蛋黄等获取;钙是骨骼发育的重要元素,可通过牛奶、奶酪、虾皮等食物补充;铁缺乏会导致贫血,影响儿童智力和身体发育,可通过食用红肉、动物肝脏、红枣等食物补充铁元素。
三、治疗基础疾病
1.及时发现并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儿童患有腹泻、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疾病,会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从而导致营养不良。对于腹泻的儿童,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同时根据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感染性腹泻需使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对于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儿童,需尽早评估病情,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以恢复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2.治疗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会消耗儿童体内大量能量和营养物质,导致营养不良。对于此类疾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结核患儿需进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肿瘤患儿需根据病情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以改善儿童的营养状况。
四、改善生活方式
1.保证充足睡眠:儿童生长激素在睡眠时分泌旺盛,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体恢复。婴儿每天需要睡眠12-16小时,幼儿每天需要睡眠11-14小时,学龄儿童每天需要睡眠9-12小时。要为儿童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
2.适当增加运动量: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儿童的食欲,增强体质,有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婴儿可以进行翻身、爬行等运动;幼儿可以进行走路、跑步、踢球等运动;学龄儿童可以进行跳绳、游泳、打篮球等运动,每天运动时间可保持在1-2小时。
五、特殊人群提示
1.早产儿:早产儿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营养需求相对特殊。要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日龄等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喂养方案,优先选择母乳强化剂等特殊配方奶,保证其能量和营养物质的摄入,同时要密切监测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如体重、身长、头围等,及时调整喂养方案。
2.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的儿童,营养不良的风险更高。对于这类儿童,除了调整饮食结构外,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营养评估和营养支持治疗,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基础疾病对营养摄入和代谢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