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明确急性脑梗死诊断,需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病史采集要询问发病情况及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意识、颅神经、运动、感觉、反射等)和一般体格检查(血压、心脏、颈部血管等);辅助检查有头颅影像学(CT、MRI)、血管检查(DSA、颈部血管超声、TCD)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等),综合各方面情况明确诊断,同时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既往病史对诊断的影响。
一、病史采集
1.发病情况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要详细询问起病急缓,多数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起病,部分在活动中突然发病。需了解症状开始出现的具体时间点,这对后续治疗决策很关键,比如超早期溶栓治疗有严格时间窗要求。
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发病可能与不同危险因素相关,如中老年男性可能更易因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发病,而女性可能与激素水平等因素有一定关联。有相关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等病史,对诊断急性脑梗死有重要提示作用,因为这些都是急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
2.症状表现
询问患者有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见的有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可表现为持物不稳、行走拖地等;言语不利,包括说话不清、不能理解他人言语等;口角歪斜;视物模糊或双视;吞咽困难;头晕、头痛等。不同的症状表现提示不同的梗死部位,例如一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利多提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
二、体格检查
1.神经系统检查
意识状态: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是清醒、嗜睡、昏睡还是昏迷。不同的意识状态反映脑梗死的严重程度,昏迷提示梗死面积较大或病情较重。
颅神经检查:包括视力、视野检查,看有无偏盲等;眼球运动检查,观察是否存在眼球活动障碍;面部感觉及运动检查,查看口角有无歪斜、面部感觉是否对称等;吞咽反射检查,了解有无吞咽困难,这与延髓等部位梗死相关。
运动功能检查:检查四肢肌力、肌张力,了解有无肢体瘫痪及瘫痪程度,如肌力0-5级的评估,肌张力是增高还是减低等。
感觉功能检查:检查痛觉、触觉等感觉是否对称,有无感觉减退或消失,判断感觉传导通路有无受损。
反射检查:包括腱反射(如膝反射、跟腱反射等),看反射是否活跃或减弱;病理反射(如巴氏征等),阳性提示锥体束受损,常见于脑梗死患者。
2.一般体格检查
测量血压,高血压是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需了解患者血压水平,对于血压异常升高的患者,在后续治疗中需谨慎调控血压。检查心脏情况,如有无心律失常,尤其是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栓塞的风险较高;检查颈部血管,有无颈动脉狭窄等,颈部血管超声等检查可辅助评估颈部血管情况。
三、辅助检查
1.头颅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发病早期头颅CT可以快速排除脑出血,多数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但对于超早期(发病6小时内)脑梗死,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表现。不同年龄患者头颅CT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脑梗死相对少见,头颅CT表现与成人有别,但基本原理相似,主要是观察脑内有无低密度病灶及病灶部位、范围等。
头颅MRI:对脑梗死的诊断敏感性高于CT,发病后即可发现梗死病灶,尤其是DWI(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在发病数分钟内即可发现缺血灶,可用于超早期诊断。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等,MRI相对CT更具优势,因为MRI无辐射。MRI能更清晰地显示梗死灶的部位、大小、形态等,有助于精准判断病情。
2.血管检查
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明确脑血管有无狭窄、闭塞及病变的具体部位、程度等,但属于有创检查。对于考虑有脑血管严重病变可能的患者,如年轻患者突发脑梗死且怀疑有血管畸形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DSA检查。
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部血管超声可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无斑块及斑块性质等,TCD可检测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等情况,辅助评估脑血管供血情况,这些检查无创,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尤其对于有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可定期进行检查监测。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了解白细胞计数等情况,若白细胞升高可能提示有感染等情况,但在脑梗死本身也可能有一定变化。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指标,如PT、APTT等,对于需要抗凝等治疗的患者,凝血功能检查很重要,避免出现出血等并发症。
血糖、血脂:检测血糖水平,了解有无高血糖或低血糖,高血糖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且会影响预后;检测血脂,如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水平,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综合手段,来明确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在整个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既往病史等因素对诊断的影响,例如对于有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更要重视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和排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