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与普通失眠在定义范畴、病因、临床表现、诊断评估和治疗原则上均有不同。睡眠障碍范畴广、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需综合多方面且治疗个体化;普通失眠范畴窄、多由短期因素引起、临床表现相对较轻、诊断主要依睡眠主诉且治疗以去除诱因等非药物干预为主、少数无效时短期用助眠药物。
一、定义与范畴
1.睡眠障碍:是一类涉及睡眠的启动、维持、时程、结构和质量等方面异常的疾病或状态,涵盖多种不同的病症,其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生理、心理、环境、疾病等多种因素相关。例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属于睡眠障碍的一种,是由于上气道阻塞等原因导致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进而影响睡眠结构和质量。从范畴上讲,睡眠障碍包含了多种不同表现形式的睡眠相关问题,涉及睡眠的多个环节出现异常。
2.普通失眠:通常是指偶尔发生的、短期的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等睡眠问题,一般多由短期的生活事件、情绪波动等因素引起,比如考试前的紧张、短暂的环境改变等导致的睡眠暂时受到影响,其范畴相对较窄,主要聚焦于睡眠中入睡或维持睡眠的短暂性问题。
二、病因差异
1.睡眠障碍:病因复杂多样,生理性因素方面,如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等会影响睡眠相关神经递质的调节从而导致睡眠障碍)、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患者夜间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等影响睡眠)等;心理性因素,长期的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常常伴发睡眠障碍,例如抑郁症患者常出现早醒等睡眠问题;环境因素,长期处于嘈杂、光线过强等不良环境中可能引发睡眠障碍;药物因素,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导致睡眠障碍,如一些中枢兴奋药物等。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睡眠障碍的病因有所不同,儿童期睡眠障碍可能与生物钟发育不完善、白天活动过度等有关;老年人睡眠障碍则可能与衰老导致的生理功能变化、慢性疾病增多等相关。
2.普通失眠:多由短期因素引起,生活方式方面,短期作息不规律,如熬夜追剧、频繁倒时差等;情绪方面,短期的压力事件导致的焦虑、紧张情绪,像面临一次重要的面试前的紧张情绪可能引发普通失眠;环境方面,短期的环境变化,如出差到新的环境,环境的不熟悉可能导致普通失眠,一般去除这些短期诱因后睡眠可恢复正常。
三、临床表现不同
1.睡眠障碍:不同类型睡眠障碍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为例,主要表现为睡眠中打鼾且鼾声不规律,伴有呼吸暂停现象,白天可能出现嗜睡、乏力等症状,长期可导致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不宁腿综合征表现为夜间睡眠时双下肢出现难以形容的不适感,迫使患者不停活动下肢或下地行走,导致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不同性别在睡眠障碍表现上可能有一定差异,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时期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睡眠障碍中更年期相关的睡眠问题较为常见,表现为潮热、盗汗影响睡眠等;男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发病率可能相对较高等。
2.普通失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躺在床上很长时间难以入睡;或者睡眠维持困难,夜间容易醒来,且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也可能表现为早醒,比平时提前醒来且无法再次入睡,但一般白天的不适症状相对较轻,如普通失眠者白天可能仅表现为轻度的困倦、注意力不集中等,去除诱因后这些症状多可缓解。
四、诊断与评估
1.睡眠障碍:诊断需要综合多方面信息,一般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睡眠情况、既往疾病史、用药史等;还需要进行多导睡眠图等检查,多导睡眠图可以监测睡眠过程中的脑电、眼电、肌电、呼吸等多项指标,对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睡眠障碍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的睡眠障碍患者诊断时考虑的侧重点不同,儿童睡眠障碍诊断时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可能需要结合家长的观察等;老年人睡眠障碍诊断时要充分考虑其慢性疾病对睡眠的影响等。
2.普通失眠: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睡眠主诉,结合短期的诱因等情况进行初步判断,一般多导睡眠图等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的病理性改变,主要通过排除其他睡眠障碍性疾病后,根据短期的睡眠问题表现来诊断普通失眠。
五、治疗原则
1.睡眠障碍:治疗需要针对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对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能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轻度患者可通过改变睡眠体位等方式,中重度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呼吸机等治疗;对于心理性因素导致的睡眠障碍,可能需要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等。不同人群治疗睡眠障碍时要考虑其特殊性,儿童睡眠障碍治疗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作息、营造良好睡眠环境等;老年人治疗睡眠障碍要注意药物的选择,避免使用可能产生严重副作用影响老年人健康的药物等。
2.普通失眠:治疗主要以去除诱因、改善睡眠环境和生活方式为主,如调整作息时间,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营造安静、舒适、黑暗的睡眠环境等,一般通过这些非药物干预措施多可改善睡眠,对于少数通过非药物干预无效的情况,可能会考虑短期使用助眠药物,但要谨慎使用并密切关注患者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