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又近视又远视需从多方面调理,要全面眼科检查与定期复查,改善用眼习惯,保证户外活动时间,饮食营养均衡,光学矫正可选择框架眼镜或适合的角膜塑形镜,婴幼儿和学龄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需综合多方面个性化调整干预来维持儿童良好屈光状态。
一、屈光不正的评估与监测
1.眼科检查:儿童出现又近视又远视的情况,首先要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散瞳验光等。散瞳验光可以获得更准确的屈光状态,因为儿童的睫状肌调节能力较强,散瞳后能放松睫状肌,避免调节因素对验光结果的干扰。通过验光可以明确近视和远视的具体度数以及散光等情况,这对于后续的调理非常重要。例如,正规的散瞳验光能精确判断出眼睛的屈光度数分布,为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提供依据。
2.定期复查:由于儿童的屈光状态可能会随着生长发育而变化,所以需要定期进行复查。一般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视力和屈光状态。定期复查可以及时发现屈光状态的变化,以便调整调理措施。比如,如果在复查中发现屈光度数有明显改变,就需要重新评估并调整相应的干预方法。
二、改善用眼习惯
1.合理用眼时间:控制儿童的用眼时间,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一般来说,学龄前儿童每次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学龄儿童每次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超过40分钟,然后需要休息10-15分钟。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会加重眼睛的调节负担,容易导致屈光不正的进一步发展。例如,长时间看手机、平板、电视等电子设备会使眼睛持续处于紧张调节状态,增加近视和远视等屈光问题的发生风险或加重程度。
2.正确用眼姿势:教导儿童保持正确的用眼姿势,读书写字时眼睛与书本保持33厘米左右的距离,身体坐正,背部挺直,胸部离桌沿一拳左右,手臂自然下垂等。不正确的用眼姿势会影响眼睛的屈光状态,比如弯腰驼背、近距离过度贴近书本等都会增加眼睛的调节压力,不利于屈光状态的稳定。
三、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1.户外时间要求:保证儿童每天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建议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户外活动可以让儿童的眼睛接触自然光线,自然光线有助于视网膜分泌多巴胺,多巴胺可以抑制眼轴的延长,对预防和控制近视有一定作用,同时也有利于缓解眼睛的疲劳,对于远视等情况也可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例如,研究表明,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的儿童发生近视的风险明显低于户外活动时间少的儿童。
四、饮食调理
1.营养均衡:确保儿童饮食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E、叶黄素以及锌、硒等微量元素的食物。维生素A对眼睛的视网膜功能有重要作用,如动物肝脏、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A;柑橘类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有助于抗氧化,保护眼睛组织;坚果、绿色蔬菜等富含叶黄素,对眼睛的黄斑区有保护作用;瘦肉、海鲜等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对眼睛的正常生理功能维持有帮助。例如,胡萝卜中富含的胡萝卜素在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经常食用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视力。
五、光学矫正与干预
1.框架眼镜:如果屈光不正的度数影响了儿童的视力和正常生活学习,可根据验光结果佩戴合适的框架眼镜。框架眼镜是较为常见和安全的矫正方式,能帮助儿童清晰视物,减轻眼睛的调节负担,对于又近视又远视的情况,可以通过合适的镜片矫正来改善视力。例如,根据验光得出的准确度数定制的框架眼镜,能使儿童的眼睛在看远和看近时都能获得清晰的图像,有利于眼睛的正常发育和功能维持。
2.角膜塑形镜(仅适用于近视情况):对于近视度数有发展趋势的儿童,在符合适应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佩戴角膜塑形镜。但需要注意的是,角膜塑形镜的佩戴有严格的适应证和规范要求,需要在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验配。角膜塑形镜通过夜间佩戴改变角膜的形态,暂时降低近视度数,白天可以获得清晰的视力,但它并不能完全治愈近视,而且佩戴过程中需要严格注意卫生等问题,以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时期:婴幼儿的眼睛还在发育阶段,对于又近视又远视的情况更要密切关注。家长要特别注意避免婴幼儿过早接触电子设备等近距离用眼的情况,尽量让婴幼儿多接触自然环境,促进眼睛的正常发育。同时,定期带婴幼儿进行眼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干预。例如,0-3岁的婴幼儿,家长应尽量减少他们观看电子屏幕的时间,多带他们到户外接触自然光线和不同距离的物体,促进眼睛的视觉发育。
2.学龄儿童:学龄儿童处于学习任务较重的阶段,要更加注重用眼习惯的培养。学校和家长要共同配合,营造良好的用眼环境,比如教室的光线要充足且均匀,教材的印刷质量要符合标准等。同时,鼓励学龄儿童积极参加户外活动,保证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帮助他们维持良好的屈光状态。
总之,儿童又近视又远视的调理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进行,包括准确评估、改善用眼习惯、增加户外活动、合理饮食、适当的光学矫正等,并且要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和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整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