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偏头痛怎么回事
偏头痛是常见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老年人偏头痛患病率低但有困扰,其发病涉及神经递质、血管、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因素,诊断依病史等,需与其他头痛病鉴别,治疗有非药物干预(生活方式调整、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老年人患偏头痛要关注变化、遵健康生活方式,异常及时就医以保健康生活质量。
一、定义与流行病学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老年人偏头痛是指年龄在60岁及以上人群发生的偏头痛。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老年人偏头痛的患病率相对较低,但仍有一定比例的老年人群受其困扰。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神经递质失衡、血管舒缩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
二、临床表现特点
1.头痛特征:与中青年偏头痛类似,多为单侧搏动性头痛,但老年人可能头痛程度相对不典型,有的表现为双侧头痛或头痛程度较轻。头痛持续时间可长可短,一般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
2.伴随症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不过老年人可能伴随症状相对不典型,有的恶心、呕吐症状可能较轻,或者仅表现为轻微的胃部不适。同时,老年人偏头痛发作时可能会出现情绪改变,如焦虑、烦躁等,这可能与头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身体机能下降等因素有关。
三、发病相关因素
1.神经递质因素: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在偏头痛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老年人由于神经系统的衰老,神经递质的代谢和调节功能可能发生变化,导致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失衡,从而诱发偏头痛。例如,有研究表明,老年偏头痛患者脑内5-羟色胺水平的波动可能较中青年更为明显,进而影响血管的舒缩功能,引发头痛。
2.血管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血管舒缩功能发生改变。老年人的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风险增加,这可能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和血管调节,导致偏头痛发作。比如,血管硬化可能使血管对神经递质等调节因素的反应性改变,从而诱发头痛。
3.生活方式因素:一些老年人长期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与偏头痛相关。例如,长期的睡眠不足、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等,都可能成为老年人偏头痛的诱发因素。另外,饮食方面,老年人如果长期食用某些可能诱发偏头痛的食物,如含有酪胺的奶酪、含有亚硝酸盐的肉类等,也可能增加偏头痛的发病风险。
4.基础疾病因素:老年人常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等。这些基础疾病可能通过影响脑部的血液循环、神经功能等而诱发偏头痛。例如,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可能影响脑部血管的压力和舒缩状态,从而引发偏头痛;颈椎病可能压迫神经和血管,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和神经调节,增加偏头痛的发病几率。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据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头痛的发作频率、性质、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同时结合神经系统检查等。国际头痛协会制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仍然适用于老年人,但在评估时需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殊情况。例如,详细询问老年人头痛发作时的具体表现,是突然发作还是逐渐加重,头痛与身体姿势、血压变化等的关系等。
2.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可引起头痛的疾病相鉴别,如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等)、青光眼、鼻窦炎等。例如,颅内肿瘤引起的头痛通常会进行性加重,可能伴有视力下降、呕吐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以进行鉴别;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头痛往往有其相应的发病特点和影像学表现,与偏头痛有明显区别。
五、治疗与非药物干预
1.非药物干预
生活方式调整:老年人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建议老年人每天保证7-9小时的睡眠时间。同时,要注意减轻精神压力,可通过适当的休闲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在饮食方面,要避免食用可能诱发偏头痛的食物,保持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
物理治疗:如按摩头部、热敷等方法可能对缓解老年人偏头痛有一定帮助。按摩头部可以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热敷则可以使头部血管扩张,减轻头痛症状。但在进行物理治疗时,要注意温度和力度,避免烫伤或造成头部损伤。
2.药物治疗:当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时可考虑药物治疗,但需谨慎选择药物。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可用于缓解头痛症状,但老年人使用时需注意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曲坦类药物也可用于偏头痛的治疗,但要考虑老年人的心血管等基础疾病情况。不过具体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严格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因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药物代谢等与中青年不同,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可能更高。
六、特殊人群(老年人)的温馨提示
老年人患有偏头痛时,要密切关注自身头痛的变化情况,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尤其是要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诱发偏头痛的因素。如果出现头痛突然加重、伴有意识障碍、肢体无力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医,因为这些可能是其他严重疾病的表现,需要及时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以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