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昏迷患者会出现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神经系统体征等多方面改变,还面临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风险,其预后与出血部位、出血量、患者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相关,出血量小、部位非重要功能区等情况预后相对较好,反之则差,儿童因再生修复能力相对较强预后有差异,女性预后受自身恢复能力和心理状态影响,有良好基础健康的患者预后相对更好。
生命体征改变
体温:脑出血后由于脑组织损伤,可能会出现中枢性发热,体温可升高至38-39℃甚至更高,这是因为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年龄较小的儿童体温调节中枢更不稳定,中枢性发热时更易出现体温波动大的情况;有基础感染病史的患者,脑出血后机体抵抗力下降,可能合并感染性发热,此时体温升高可能伴随其他感染症状,如咳嗽、咳痰等。
呼吸:昏迷患者呼吸可能出现异常,如呼吸频率改变,可表现为呼吸浅快或深慢。当脑出血影响到呼吸中枢时,可能出现潮式呼吸、间停呼吸等异常呼吸节律。对于儿童患者,呼吸功能相对较弱,脑出血昏迷时呼吸异常更需警惕,可能迅速影响血氧饱和度,导致缺氧;有慢性呼吸系统病史的患者,脑出血昏迷后呼吸功能可能进一步受到抑制,需要及时进行呼吸支持。
心率和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常出现血压波动,一般是为了保证脑灌注的一种应激反应,但过高的血压会加重脑出血,过低的血压又会导致脑缺血。昏迷患者心率也可能相应变化,如血压升高时心率可能反射性减慢,血压降低时心率可能增快。年龄较大的患者基础心血管功能可能不如年轻人,脑出血昏迷时心率和血压的波动对心脏和脑的影响更需密切监测;有心血管病史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的患者,脑出血昏迷后心率和血压的异常波动可能诱发心血管事件,如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加重等。
神经系统体征
瞳孔变化:脑出血侧瞳孔可能出现变化,如脑出血量较大时,同侧瞳孔可能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这是脑疝形成的典型表现之一。不同年龄患者瞳孔对光反射的敏感性不同,儿童相对更敏感,脑疝形成时瞳孔变化可能更早出现;有眼部基础病史的患者,脑出血昏迷时瞳孔变化可能与基础病史相关,需仔细鉴别是脑出血本身还是基础病史导致的瞳孔异常。
肢体运动障碍:昏迷患者常出现肢体运动障碍,表现为偏瘫,即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或完全丧失。在儿童脑出血中,由于神经系统的可塑性,部分患者在早期经过治疗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恢复过程相对复杂;女性患者若存在肢体运动功能的基础差异,脑出血昏迷后的肢体运动障碍恢复可能受其自身身体状况和康复能力影响;有肢体运动系统基础病史如偏瘫后遗症等的患者,脑出血昏迷后肢体运动障碍可能加重原有的功能缺陷,康复难度更大。
脑膜刺激征:如果脑出血破入脑室或刺激脑膜,患者可能出现脑膜刺激征,表现为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年龄较小的儿童脑膜刺激征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有脑膜炎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脑出血昏迷时脑膜刺激征的出现可能与基础病史叠加,增加诊断和治疗的复杂性。
并发症风险
肺部感染:昏迷患者由于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气道分泌物难以排出,容易导致肺部感染。儿童患者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较弱,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需要加强气道护理,如定期翻身、拍背、吸痰等;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本身就有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脑出血昏迷后肺部感染风险进一步增加,需要注意保持病房空气流通,预防交叉感染。
压疮:昏迷患者长期卧床,局部皮肤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容易发生压疮。对于儿童患者,皮肤较为娇嫩,更要注意定时更换体位,选择合适的体位垫;有皮肤疾病基础病史的患者,脑出血昏迷后皮肤抵抗力下降,压疮发生风险更高,要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深静脉血栓形成:昏迷患者活动减少,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慢,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因素,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较高;有血液系统基础病史如凝血功能障碍等的患者,脑出血昏迷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极大增加,需要进行早期的抗凝预防等措施,但要注意脑出血急性期抗凝的禁忌。
预后情况
脑出血昏迷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一般来说,出血量较小、出血部位非重要功能区的患者,昏迷持续时间相对较短,预后较好,可能在数天至数周内逐渐苏醒,且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较好;而出血量较大、出血部位为脑干等重要结构的患者,昏迷时间可能较长,预后较差,可能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长期植物状态、严重的肢体残疾等。儿童患者由于神经系统的再生和修复能力相对较强,部分患者在积极治疗和康复后可能有较好的预后,但也可能存在长期的认知、运动等功能障碍;女性患者的预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其自身身体恢复能力和心理状态影响,心理状态良好的患者可能更有利于康复;有良好基础健康状况的患者相对预后比有多种基础病史的患者要好,但无论何种情况,都需要在脑出血昏迷后进行及时、规范的治疗和康复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