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厥与抽搐均表现为骨骼肌非自主收缩,但有定义与表现差异,病因不同,发病特点有别,临床处理要点各异,不同特殊人群情况也有不同,需分别针对处理以保障健康。惊厥是痫性发作常见形式,表现为骨骼肌非自主强直性和(或)阵挛性收缩伴意识障碍,常见病因有高热、癫痫等,儿童中常见,高热惊厥多体温骤升时短时间发作;抽搐是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非自主抽动或强烈收缩,病因多样,低钙、破伤风等可致,发作特点因病因而异;临床处理上惊厥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降温等,抽搐依病因补充钙剂、中和毒素等;儿童是高发人群,孕妇抽搐需防子痫,老年人要考虑多种病因及时就医。
一、定义与表现
惊厥:是痫性发作的常见形式,主要表现为骨骼肌非自主的强直性和(或)阵挛性收缩,多为全身性、对称性,常伴有意识障碍。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有关,例如儿童高热惊厥,多因感染等因素导致体温急剧升高,引发大脑神经元异常同步化放电,从而出现惊厥表现,可表现为双眼上翻、凝视或斜视,面部肌肉或四肢抽动等。
抽搐:是指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非自主的抽动或强烈收缩,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例如低钙抽搐,多因血钙降低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手足抽搐,表现为手指、脚趾的强直痉挛,同时可能伴有面部肌肉的抽动等。
二、病因差异
惊厥:常见病因有高热(多见于儿童,6个月-5岁儿童在感染性疾病体温骤然升高时易发生)、癫痫、颅内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颅脑外伤等。以儿童高热惊厥为例,多是儿童在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初期,体温快速上升过程中引发惊厥,这与儿童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对高热的耐受性较差,易诱发神经元异常放电有关;而癫痫导致的惊厥则是由于脑部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所引起,其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脑部病变等有关。
抽搐:病因更为多样,除了上述可能导致惊厥的部分病因外,还可见于低钙血症(常见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孕妇等,维生素D缺乏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导致血钙降低)、破伤风(由破伤风杆菌感染引起,细菌产生的毒素作用于神经系统,导致肌肉痉挛性收缩)、癔症性抽搐(与心理因素有关,多见于情绪波动较大的人群)等。例如低钙抽搐在婴幼儿中,若维生素D摄入不足或日照不够,会影响钙的代谢,导致血钙降低,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而出现抽搐;破伤风患者则是因为伤口感染破伤风杆菌,细菌产生的痉挛毒素作用于脊髓前角细胞和运动神经末梢,使肌肉紧张性收缩或阵发性痉挛。
三、发病特点
惊厥: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婴幼儿时期。高热惊厥多有发热在先,惊厥多发生在体温骤升时,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在数秒至数分钟。癫痫引起的惊厥则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发作时间不固定,可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下发生。颅内感染导致的惊厥除了有惊厥表现外,常伴有发热、头痛、呕吐等颅内感染的相关症状,发病与感染的进展相关。
抽搐:低钙抽搐的发作与血钙水平密切相关,当血钙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容易发作,发作时的表现与血钙降低的程度有关,严重时可出现喉痉挛等危及生命的情况。破伤风引起的抽搐通常从咀嚼肌开始,逐渐扩展到面部表情肌、颈、背、腹、四肢肌肉等,表现为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苦笑面容、角弓反张等,且抽搐呈阵发性发作,在受到声音、光线等刺激时容易诱发。癔症性抽搐多在情绪激动、受到精神刺激后发作,发作形式多样,可类似于惊厥或其他抽搐表现,但神经系统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基础。
四、临床处理要点
惊厥:当发生惊厥时,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如果是高热引起的惊厥,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药物降温(需遵循儿童用药等相关原则,避免不恰当用药)。对于癫痫导致的惊厥,要避免患者受伤,记录发作时间等情况,而颅内感染引起的惊厥则需要针对颅内感染进行相应的抗感染等治疗。
抽搐:若为低钙抽搐,需要补充钙剂,同时补充维生素D以促进钙的吸收。破伤风引起的抽搐则需要隔离患者,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刺激,使用破伤风抗毒素中和毒素等治疗。癔症性抽搐需要进行心理疏导等治疗。
五、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是惊厥和抽搐的高发人群,儿童惊厥中高热惊厥较为常见,在护理儿童惊厥患者时,要注意保持环境安全,避免在惊厥发作时强行按压患儿肢体,防止骨折等损伤。对于儿童抽搐,如低钙抽搐,要关注儿童的维生素D摄入和日照情况,鼓励儿童多进行户外活动,促进维生素D合成,预防低钙抽搐的发生。
孕妇:孕妇出现抽搐需要警惕子痫等情况,子痫多发生在妊娠晚期或产后,与孕妇的血压、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孕妇出现抽搐时要立即就医,采取相应的降压、镇静等治疗措施,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老年人:老年人出现抽搐或惊厥需要考虑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等多种原因,例如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惊厥或抽搐,可能与脑血管意外引起的脑部神经功能异常有关,老年人发生抽搐等情况时要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