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截瘫是第二胸椎以上脊髓横贯性病变致截瘫,病因有外伤(交通事故、高处坠落、重物砸伤)和疾病(脊髓炎、脊柱肿瘤),临床表现有运动(肢体瘫痪、肌张力异常)、感觉(感觉丧失、异常)、二便(尿便失禁)障碍,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康复包括物理治疗、康复工程,护理有皮肤、呼吸道、泌尿系统护理,儿童和老年高位截瘫有不同康复护理特点。
解剖与神经损伤机制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负责传递大脑与身体各部位之间的神经冲动。高位截瘫时,颈髓或高位胸髓的神经传导通路被破坏,导致大脑对损伤平面以下肢体的控制以及感觉传入功能出现障碍。例如,颈髓损伤会影响上肢及下肢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因为从大脑发出的支配上肢和下肢的神经纤维都要经过颈髓部位进行传导。
高位截瘫的常见病因
1.外伤因素
交通事故:在交通事故中,高速撞击等情况容易导致脊柱骨折、脱位,进而压迫脊髓。据相关统计,交通事故是导致脊髓损伤引发高位截瘫的常见原因之一,车辆的猛烈碰撞使脊柱受到巨大外力,超过了脊柱的承受极限,造成脊髓损伤平面较高。
高处坠落:从高处坠落时,身体垂直下落,脊柱着地承受的冲击力极大,容易引起脊柱骨折、脊髓损伤,尤其是头部和脊柱同时着地时,更易导致高位截瘫。例如建筑工人从高处坠落,脊柱受到严重冲击,可能造成颈髓损伤,引发高位截瘫。
重物砸伤:重物突然砸落在脊柱部位,会给脊柱带来强大的压力,导致脊柱骨折、脊髓受压,从而引发高位截瘫。比如工地重物掉落砸中工人脊柱,造成颈髓或高位胸髓损伤。
2.疾病因素
脊髓炎:某些病毒、细菌等感染引起的脊髓炎,可导致脊髓的炎性病变,若病变累及较高水平的脊髓,就可能引发高位截瘫。例如病毒性脊髓炎,病毒侵袭脊髓后,引起脊髓的炎症反应,破坏脊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脊髓传导通路受阻,导致高位截瘫。
脊柱肿瘤:脊柱部位的肿瘤,无论是原发性还是转移性肿瘤,随着肿瘤的生长,会压迫脊髓,导致脊髓损伤,进而引发高位截瘫。例如脊柱原发性肿瘤不断增大,压迫颈髓或高位胸髓,影响神经传导,出现高位截瘫症状。
高位截瘫的临床表现
1.运动功能障碍
肢体瘫痪:受伤平面以下的肢体肌肉无力或完全不能运动,上肢和下肢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瘫痪。例如颈髓损伤时,上肢可能表现为不能抬举、握物困难等,下肢可能完全不能活动,呈完全性瘫痪状态。
肌张力异常:部分高位截瘫患者可能出现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僵硬,活动受限;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肌张力降低,肢体松软。
2.感觉功能障碍
感觉丧失:受伤平面以下的躯体感觉完全或部分丧失,包括痛觉、温度觉、触觉等。患者可能无法感知疼痛、冷热刺激以及物体的触碰等。
感觉异常: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感觉过敏等异常感觉,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3.二便功能障碍
尿便失禁:膀胱和肛门括约肌功能丧失,导致尿液和粪便无法自主控制,出现尿便失禁的情况。这是因为脊髓损伤后,大脑对膀胱和肛门括约肌的控制信号无法传递到相应部位,使得膀胱和肛门括约肌失去神经支配。
高位截瘫的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检查受伤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反射等情况。通过针刺皮肤观察患者的痛觉反应,检查肌肉的肌力、肌张力,以及膝反射、跟腱反射等深反射是否存在等。例如检查患者下肢的肌力,通过让患者抬腿、屈膝等动作来评估肌力程度。
脊柱检查:查看脊柱是否有畸形、压痛、叩击痛等情况,初步判断脊柱是否存在骨折、脱位等病变。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初步了解脊柱的骨骼结构,查看是否有脊柱骨折、脱位等情况。例如能发现脊柱椎体的骨折、椎间隙的改变等。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脊柱骨折的细节,如骨折碎片的移位情况、椎管内是否有骨块占位等。对于判断脊柱损伤的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是诊断脊髓损伤的重要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脊髓的形态、是否有脊髓水肿、出血、横断等情况。能够准确判断脊髓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高位截瘫的康复与护理
1.康复方面
物理治疗: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等。通过被动或主动的关节活动训练,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如利用器械进行上肢或下肢的肌力训练,帮助恢复肢体部分运动功能。例如对于上肢肌肉力量较弱的患者,可以进行哑铃等简单器械的肌力训练,逐渐增强上肢力量。
康复工程:可以使用一些辅助器具,如轮椅、截瘫行走器等,帮助患者实现移动、站立甚至行走等功能。例如截瘫行走器可以通过特殊的机械结构,辅助高位截瘫患者进行行走训练,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活动范围。
2.护理方面
皮肤护理:由于高位截瘫患者长期卧床,皮肤感觉丧失,容易发生压疮。要定期为患者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气垫床等预防压疮的发生。例如在翻身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
呼吸道护理: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定期为患者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对于痰液较多不易咳出的患者,可以进行雾化吸入等治疗。例如每天定时为患者拍背3-4次,每次10-15分钟,帮助痰液排出。
泌尿系统护理: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要注意保持尿管通畅,定期更换尿管,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同时要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如定时夹闭尿管,训练膀胱的反射功能,为拔除尿管后恢复自主排尿做准备。例如每4小时开放尿管一次,进行膀胱功能训练。
特殊人群相关情况
1.儿童高位截瘫:儿童发生高位截瘫时,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脊髓损伤后的恢复情况可能与成人不同。在康复过程中,要更加注重骨骼、肌肉等的正常发育,康复训练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体发育情况进行调整,选择适合儿童的康复器具和训练方法。同时,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儿童适应身体的变化,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2.老年高位截瘫:老年人发生高位截瘫后,身体机能本身较差,康复能力相对较弱。在护理方面要特别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人抵抗力较低。康复训练要更加温和、循序渐进,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舒适度和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为主,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老年人适应患病后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