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发病机制主要是脑部血管狭窄或闭塞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软化,有不可控和可控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靠影像学及其他检查,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控制基础疾病预防,急性期有溶栓、抗血小板等治疗及康复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要点。
一、定义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它是脑卒中的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80%。
二、发病机制
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脑部血管狭窄或闭塞,使得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进而引发脑组织坏死或软化。常见的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这会使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最终导致血管闭塞;心源性栓塞,比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内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血管,造成血管堵塞;小动脉闭塞,高血压等因素可引起脑内小动脉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导致血管闭塞。
三、危险因素
(一)不可控因素
1.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硬化等情况更容易发生,所以老年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较高。
2.性别: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有更高的发病风险,具体机制可能与激素水平、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
3.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那么个体发病风险可能会增加,因为遗传因素可能影响血管结构、血液成分等。
(二)可控因素
1.生活方式
饮食:长期高盐、高脂、高糖饮食会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从而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几率。例如,长期大量摄入饱和脂肪酸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等脂质成分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血小板聚集,加速动脉硬化进程,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
酗酒:过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血脂紊乱等,进而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
2.基础疾病
高血压: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高血压会使血管承受过高压力,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还容易导致血管破裂或血栓形成,引发脑部缺血或出血。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水平长期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硬化,同时还会影响血液流变学,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进而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几率。
高脂血症:血液中血脂水平异常升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发缺血性脑卒中。
四、临床表现
(一)一般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突发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尤其是单侧的上肢或下肢;言语不清,表现为说话不流利、含糊不清;口角歪斜;头痛、头晕等。
(二)不同脑血管闭塞对应的症状
1.大脑中动脉闭塞: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如果在优势半球受累,还会伴有失语症。
2.大脑前动脉闭塞:可出现对侧下肢瘫痪、感觉障碍,还可能伴有排尿障碍等。
3.椎-基底动脉闭塞: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五、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发病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但24-48小时后可发现缺血性病灶,表现为低密度影,有助于与脑出血鉴别。
2.头颅MRI: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更高,发病数小时内即可发现脑内异常信号,能更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的缺血情况。
3.脑血管造影:可以明确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等,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考虑血管内治疗等特殊情况时采用。
(二)其他检查
1.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有助于了解患者的一般身体状况,查找可能的病因。
2.心电图及心脏超声:用于排查心源性栓塞的可能,如心房颤动、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
六、预防措施
(一)生活方式调整
1.合理饮食:采用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例如,每天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减少动物脂肪、油炸食品等的摄入。
2.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等。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降低血压、改善血脂等。
3.戒烟限酒:严格戒烟,避免被动吸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天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二)控制基础疾病
1.高血压:应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主张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患者需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定期监测血压。
2.糖尿病: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都应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3.高脂血症:根据血脂异常的类型和患者的危险分层,合理选择降脂药物,使血脂水平达标,同时配合饮食和运动治疗。
七、治疗原则
(一)急性期治疗
1.溶栓治疗:如果患者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应尽早进行溶栓治疗,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等,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部血液供应。
2.抗血小板治疗: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3.改善脑循环:使用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流的药物,如丁苯酞等,有助于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状态。
4.神经保护治疗:应用一些药物保护神经细胞,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如依达拉奉等。
5.外科治疗:对于大血管闭塞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如动脉取栓术等。
(二)康复治疗
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认知康复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康复治疗需要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更需要密切监测各项指标,注意预防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血糖的管理,避免因血糖波动影响病情;高血压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防止血压波动导致病情加重。女性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治疗和康复过程中也需要关注自身激素水平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和康复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