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外耳道炎的诊断需进行病史采集、耳部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病史采集要询问症状表现及诱发因素;耳部检查包括耳镜检查观察外耳道及鼓膜情况、显微镜检查分泌物找菌丝或孢子;实验室检查有真菌培养鉴定菌种,诊断时需考虑患者多方面因素及与其他疾病鉴别。
了解诱发因素:询问是否有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史,是否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是否有游泳、外耳道进水等情况。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易发生真菌感染,游泳或外耳道进水后若未及时擦干,可能为霉菌滋生创造条件。
耳部检查
耳镜检查:使用耳镜观察外耳道及鼓膜情况。霉菌性外耳道炎患者外耳道可见灰白色、黄白色、黑色或黄绿色霉苔,多呈膜状或颗粒状,附着紧密,不易清除,清除后可见外耳道皮肤轻度充血、肿胀。不同人群外耳道形态有差异,儿童外耳道较狭窄且皮肤娇嫩,检查时需更轻柔操作。
显微镜检查:将外耳道分泌物取少许置于载玻片上,滴加1-2滴10%氢氧化钾溶液,加盖玻片后镜检,若见到菌丝或孢子即可确诊。这是确诊霉菌性外耳道炎的重要依据,通过显微镜能直观观察到病原菌形态。
实验室检查
真菌培养:将外耳道分泌物接种于沙氏培养基上,在适宜温度(一般25-30℃)下培养3-7天,观察菌落形态,进行菌种鉴定。通过真菌培养可以明确致病菌种类,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不同菌种的霉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特征不同,例如某些霉菌可形成特定颜色、质地的菌落。
此外,对于一些复杂情况或需要与其他耳部疾病鉴别时,可能还会结合影像学检查等,但病史采集、耳部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是诊断霉菌性外耳道炎的主要依据。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等因素对诊断的影响,如糖尿病患者需格外关注血糖控制情况对耳部真菌感染的影响,儿童患者检查时要注意避免损伤外耳道皮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