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骨骨折治疗分保守和手术。无明显或轻度移位的可保守,用小夹板或石膏托固定制动3-4周,抬高患肢;明显移位、开放性或累及关节面的需手术,常用克氏针内固定(切口小、损伤轻,4-6周拔针)和切开复位内固定(适用于移位严重、手法复位难,创伤大、恢复长)。
具体措施:
固定制动:通常使用小夹板或石膏托进行外固定,将受伤的脚趾固定在功能位,限制其活动,以促进骨折端的愈合。固定时间一般为3-4周,在此期间需密切观察脚趾的血运、感觉等情况,若出现肿胀加剧、皮肤颜色发紫等血运障碍表现,需及时调整固定装置。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固定期间更要加强观察。
抬高患肢:受伤后应尽量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抬高患肢都有助于缓解肿胀,促进骨折恢复。
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当趾骨骨折出现明显移位(如骨折端重叠、成角、旋转等)、开放性骨折或累及关节面的骨折时,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例如,成年人趾骨骨折移位明显影响足部外观及功能时,手术干预是必要的;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若发生趾骨骨折且伤口愈合能力可能受影响,若符合手术指征也需考虑手术治疗,以避免骨折不愈合等不良后果。
手术方式:
克氏针内固定:是较为常用的手术方法,通过将克氏针穿过骨折端,将骨折块固定在一起。手术切口较小,对组织的损伤相对较轻。术后需注意保持伤口清洁,预防感染,克氏针一般在术后4-6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拔除。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仍在发育,克氏针拔除时间需根据具体愈合情况谨慎决定,避免过早拔除导致骨折再移位。
切开复位内固定:适用于骨折移位严重、手法复位困难的情况。通过切开皮肤,暴露骨折端,进行精确复位后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物固定。这种手术方式能更好地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但相对克氏针内固定,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可能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