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骨坏死的因素包括创伤因素(腕部外伤如骨折脱位致月骨血供破坏,不同年龄段创伤原因有别)、慢性损伤因素(长期过度使用致月骨微循环障碍引发坏死,中青年长期高强度腕部活动者常见)、血液系统疾病因素(如镰状细胞贫血致红细胞变形、血黏稠度增加影响月骨血循环,非洲裔儿童青少年高发)、内分泌因素(长期大量用糖皮质激素致脂肪代谢紊乱、压迫血管影响月骨血供,长期用药者风险高)、其他因素(极少数先天性月骨发育异常增加坏死风险)。
慢性损伤因素
长期过度使用:长期从事需要反复腕部活动的工作或运动,也可能引发月骨坏死。例如,长期从事手工劳作、体操运动员、举重运动员等,腕部反复的屈伸、旋转等动作,会使月骨受到持续的应力刺激。长期的应力集中会导致月骨的微循环障碍,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逐渐引发月骨坏死。这种情况在中青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那些长期进行高强度腕部活动的人群。
血液系统疾病因素
血红蛋白病:某些血液系统疾病也与月骨坏死有关,如镰状细胞贫血等。在镰状细胞贫血患者中,异常的血红蛋白会导致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血液黏稠度增加,进而影响月骨的血液循环。患者的红细胞容易发生聚集,血流缓慢,使得月骨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长期以往可能导致月骨坏死。该疾病在不同种族中的发病率有所差异,非洲裔人群相对高发,儿童和青少年是主要affected人群。
内分泌因素
激素水平异常:体内激素水平的异常也可能参与月骨坏死的发生。例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由于激素的副作用,可能会影响骨的代谢和血液循环。糖皮质激素会导致脂肪代谢紊乱,引起骨髓内脂肪细胞增生、肥大,压迫骨内血管,影响月骨的血液供应。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人群,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长期激素治疗的患者,发生月骨坏死的风险相对较高,各个年龄段都可能涉及,但以长期用药的患者为主。
其他因素
先天性因素:极少数情况下,先天性的月骨发育异常也可能增加月骨坏死的风险。例如,月骨本身的血供解剖结构存在先天性变异,使得月骨相对更容易出现血液供应不足的情况,从而引发坏死。这种先天性因素导致的月骨坏死相对较为罕见,但在有家族遗传倾向或先天性发育异常排查中需要考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