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耳后骨膜下脓肿需从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进行。病史采集要询问既往耳部感染史;观察耳部及耳后表现;体格检查包括耳后触诊和耳部检查;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及脓液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影像学检查有颞骨CT和MRI,以明确病情及指导治疗。
临床表现观察
耳部表现:多数患者有耳部原发病的表现,如患侧耳部疼痛、流脓等,若为急性中耳炎,还可能有鼓膜穿孔、听力下降等表现。
耳后表现:耳后出现红肿、疼痛的肿块,肿块有压痛,局部皮肤温度可能升高。随着病情发展,肿块可能有波动感,这是脓肿形成的重要体征。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述能力相对较弱,更需仔细观察耳部及耳后区域的异常表现,如是否有哭闹、抓耳等情况提示耳部不适。
体格检查
耳后区域触诊:可触及耳后肿胀、压痛的包块,若有波动感提示脓肿形成。但要注意与耳后淋巴结炎等疾病相鉴别,耳后淋巴结炎一般包块相对较小,活动度较好,压痛相对局限等。
耳部检查:通过耳镜检查耳部情况,观察鼓膜是否有穿孔、穿孔处的分泌物情况等,有助于明确耳部原发病灶。对于不同年龄段患者,耳部检查的操作方式和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在适当安抚下进行耳镜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不同年龄儿童的血常规正常参考值不同,需要依据儿童年龄对应的正常范围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性改变。例如儿童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相对成人稍高,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则更支持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若能抽取脓肿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种类,并指导抗生素的选择。这对于确定感染的病原体,针对性治疗很重要。
影像学检查
颞骨CT:可清晰显示中耳乳突区的病变情况,如是否有骨质破坏、炎症累及范围等。通过颞骨CT能帮助医生了解耳部及周围结构的病变细节,对于判断耳后骨膜下脓肿的病因、范围等有重要价值。例如能明确是否存在中耳乳突的骨质破坏,以及脓肿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不同年龄患者进行颞骨CT检查时,需根据年龄、体重等调整辐射剂量等,以保障患者安全。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软组织的显示更为清晰,可辅助评估耳后脓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在某些复杂病例中,MRI可能提供更详细的病变信息,但相对CT应用稍少一些,可根据具体病情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