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性黄疸是因肝细胞受损致胆红素摄取、结合及排泄功能障碍使血中胆红素升高引起,常见病因有感染性因素(如病毒性肝炎、伤寒败血症等)和非感染性因素(如药物毒物、酒精、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性疾病等),不同病因有其各自特点及相关影响人群因素。
感染性因素
病毒性肝炎:多种肝炎病毒均可引起,如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例,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在肝细胞内复制,可直接损伤肝细胞,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进而引发黄疸。不同年龄人群感染乙肝病毒后的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感染后多为隐性感染或表现为轻症肝炎,而成人感染后约半数会出现临床症状。
其他感染:细菌感染如伤寒、败血症等也可导致肝细胞性黄疸。例如,伤寒杆菌感染人体后,可累及肝脏,引起肝细胞炎症,影响胆红素代谢过程。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感染风险有差异,经常接触传染源的人群感染概率相对较高。
非感染性因素
药物及毒物: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异烟肼、抗癫痫药苯妥英钠等,以及毒物如四氯化碳、黄曲霉毒素等可损伤肝细胞。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与个体的遗传易感性有关,不同基因多态性的人群对药物的代谢和反应不同,导致发生肝细胞损伤的风险不同。长期接触毒物的人群,如职业接触化学毒物的工人,发生肝细胞性黄疸的风险增加。
酒精: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酒精性肝病,初期为酒精性脂肪肝,进而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均会影响肝细胞功能,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出现黄疸。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更容易因长期大量饮酒导致酒精性肝病,因为女性对酒精的代谢能力相对较弱。长期酗酒的生活方式是关键因素,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一定量(如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40g,女性超过20g,持续5年以上),就会显著增加患酒精性肝病的风险。
自身免疫性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等病变,影响胆红素代谢。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不同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儿童和青壮年都可能罹患。
代谢性疾病:如Wilson病(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过多的铜沉积在肝脏等器官,损伤肝细胞,影响胆红素代谢。该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发病者相对较多,由于铜代谢异常,长期会导致肝脏损害及其他多系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