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在诊断方面有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治疗包括抗生素、手术及一般支持治疗,儿童和成人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需综合多方面进行诊断与治疗并关注特殊人群情况。
一、诊断方面
临床表现: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通常有高热、寒战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局部有病变部位的疼痛、红肿、皮温升高,患肢活动受限等表现。不同年龄段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局部症状相对不典型,但全身症状更明显,而成人局部症状相对突出。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培养可能培养出致病菌;局部病变部位穿刺液涂片检查可发现大量脓细胞或细菌,有助于明确病原菌。
影像学检查:早期X线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后1-2周可出现骨小梁模糊、破坏等改变;CT检查对于发现骨膜下脓肿等较X线更敏感;MRI检查在早期就能发现骨髓内的炎性改变,对早期诊断价值较大。
二、治疗方面
抗生素治疗:根据血培养和穿刺液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抗生素。一般抗生素使用需持续数周,直至症状完全消失,血白细胞计数正常,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恢复正常。
手术治疗
钻孔引流或开窗减压:目的是引流脓液,减轻骨膜下及骨髓腔内的压力,防止炎症扩散和死骨形成。适用于骨髓炎早期,通过手术在骨皮质上钻孔或开窗,排出脓液。
死骨清除术:当有死骨形成,且死骨较大,已分离清楚时,需行死骨清除术,将死骨从病灶中清除,促进病灶愈合。
三、一般支持治疗
营养支持: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以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促进病情恢复。对于儿童患者,充足的营养摄入尤为重要,有助于其生长发育和感染的恢复。
制动休息:患肢需制动,可采用石膏固定或牵引等方法,减少患肢活动,防止炎症扩散,减轻疼痛,促进病变部位的修复。对于儿童患者,制动时要注意保持肢体的功能位,避免影响肢体发育。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情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制动时要注意定期检查肢体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防止因制动引起的并发症。
成人患者:成人患者要注意基础疾病的管理,如果合并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要积极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影响感染的愈合。在手术前后要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