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外耳道炎的发病与多种人群相关,包括经常游泳者、外耳道皮肤易受损者、患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者及特殊职业(长期处于粉尘环境)人群,不同人群有相应发病原因及应对建议,如游泳后要保持外耳道干燥,纠正挖耳习惯,糖尿病患者控血糖等,特殊职业人群要戴防护用具并及时清理外耳道。
一、游泳爱好者
原因:经常游泳的人群外耳道容易进水,若未及时将水清理干净,外耳道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滋生,从而增加慢性外耳道炎的发病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频繁游泳且不注意耳部干燥的人群,外耳道炎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不常游泳者。
应对建议:游泳后应及时使用干净的棉签轻柔地将外耳道内的水吸干,也可通过头偏向进水侧单脚跳跃等方式促使水分排出,保持外耳道干燥。
二、外耳道皮肤易受损人群
原因:比如经常用指甲、发夹等器具挖耳的人,容易造成外耳道皮肤破损,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后,外界的病原体就容易侵入引发炎症,若炎症反复迁延不愈就可能发展为慢性外耳道炎。有临床观察发现,频繁挖耳者患慢性外耳道炎的比例高于一般人群。
应对建议:应纠正挖耳的不良习惯,若有耳部不适,可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进行清理等操作。
三、患有全身性疾病的人群
糖尿病患者
原因: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较高,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等微生物生长繁殖,而且伤口愈合能力较差,外耳道一旦发生炎症,就容易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外耳道炎。相关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中慢性外耳道炎的发生率较非糖尿病患者显著升高。
应对建议:这类人群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同时注意保持外耳道清洁,定期检查耳部情况。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艾滋病患者等,自身免疫力较弱,对外界病原体的抵御能力下降,容易反复受到病原体感染,进而增加慢性外耳道炎的发病几率。对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要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加强耳部防护,保持外耳道卫生。
四、特殊职业人群
长期处于粉尘环境的人群:例如矿工等,工作环境中的粉尘容易进入外耳道,若清理不及时,粉尘与外耳道分泌物等混合,会刺激外耳道皮肤,长期刺激可引发慢性炎症。相关职业健康调查发现,长期粉尘暴露的职业人群慢性外耳道炎的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
应对建议:这类人群在工作时可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具,如耳塞等,减少粉尘进入外耳道的机会,工作后要及时清理外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