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外耳道炎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症状观察、耳部检查及鉴别诊断入手。病史采集要考虑年龄、生活方式、既往病史;症状有耳部不适、分泌物增多、听力减退;耳部检查包括耳镜检查可见外耳道皮肤充血增厚等,微生物学检查可明确病原菌;需与外耳道湿疹、外耳道真菌病鉴别。
一、病史采集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慢性外耳道炎的诱因可能不同,儿童可能与经常挖耳、游泳等有关,成人可能与外耳道进水、化脓性中耳炎分泌物刺激等有关。例如儿童游泳后未及时清理外耳道易引发感染。
生活方式:长期处于潮湿环境、频繁挖耳等不良习惯都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有长期戴耳机习惯的人群,外耳道通风不畅,也更容易出现慢性外耳道炎。
病史情况:询问患者是否有急性外耳道炎反复发作史,是否有耳部外伤史、耳部手术史等,这些病史对诊断慢性外耳道炎有重要参考价值。比如有化脓性中耳炎病史的患者,其外耳道可能长期受炎症分泌物刺激,进而发展为慢性外耳道炎。
二、症状观察
患者通常会有耳部不适,如瘙痒、疼痛等,瘙痒感可能较为顽固,疼痛一般为隐痛或钝痛。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外耳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的性质可因病情而异,可为稀薄的脓性分泌物或干性鳞屑样分泌物等。另外,患者可能会有听力减退的情况,这是因为外耳道炎症导致外耳道狭窄或堵塞,影响声音传导。
三、耳部检查
耳镜检查:
可以直接观察外耳道皮肤的情况,慢性外耳道炎患者外耳道皮肤多有充血、增厚,表面可能有脱屑,有时可见外耳道狭窄,皮肤可呈苔癣样变。
对于儿童患者,检查时要更加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操作时需固定好患儿头部,使用合适的小儿耳镜,仔细观察外耳道内的细微变化。
微生物学检查:
取外耳道分泌物进行涂片检查和细菌培养,有助于明确是否有病原菌感染以及病原菌的种类,常见的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通过细菌培养还可以进行药敏试验,为后续可能的治疗提供参考。
在采集分泌物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污染标本。对于儿童患者,采集分泌物时要安抚好患儿,避免其哭闹导致操作困难或标本采集不顺利。
四、鉴别诊断
外耳道湿疹:外耳道湿疹也可出现瘙痒、渗出等表现,但外耳道湿疹多有过敏史,皮肤病变多呈多形性,有红斑、丘疹、水疱等,与慢性外耳道炎的皮肤改变有所不同。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以及观察皮肤病变的特点可以进行鉴别。
外耳道真菌病:外耳道真菌病也会有耳部不适、分泌物增多等表现,但外耳道真菌病的分泌物多呈白色、灰色或黄色的霉样物,真菌镜检或培养可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这是与慢性外耳道炎鉴别的重要依据。在鉴别过程中,要注意综合患者的整体表现以及各项检查结果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