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预防慢性外耳道炎,需保持耳部清洁干燥,日常轻柔清洁外耳道、避免频繁挖耳;预防耳部外伤,防止外力撞击和化学物质刺激;积极治疗耳部邻近器官疾病和全身性疾病;注意生活环境,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避免长时间处于不良环境。
避免频繁挖耳:不要经常用发卡、火柴棍等尖锐物品挖耳,频繁挖耳会破坏外耳道皮肤的屏障功能,增加感染慢性外耳道炎的风险。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应避免这种不良习惯。儿童可能因好奇等原因喜欢挖耳,家长要加以引导纠正。
预防耳部外伤
防止外力撞击: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要注意保护耳部,避免耳部受到外力撞击,如避免头部受到磕碰、避免参加可能导致耳部受伤的剧烈运动等。儿童在玩耍时要注意安全,家长要留意周围环境,防止儿童耳部受伤。例如在进行球类运动时,最好佩戴专业的耳部防护装备。
避免化学物质刺激:要防止刺激性化学物质进入外耳道,如避免在工作或生活中接触到强酸、强碱等腐蚀性物质。如果不慎接触到,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外耳道,并及时就医。对于从事相关高风险职业的人群,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防护措施。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控制耳部邻近器官疾病:积极治疗中耳炎、外耳湿疹等耳部邻近器官的疾病。中耳炎可通过咽鼓管蔓延影响外耳道,所以要及时治疗中耳炎,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合适的药物控制炎症。外耳湿疹患者要避免搔抓耳部,遵医嘱使用药物缓解瘙痒和炎症,防止湿疹继发感染引发慢性外耳道炎。儿童若患有耳部邻近器官疾病,家长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按时带儿童就医治疗,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确保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治疗全身性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增加慢性外耳道炎的发病风险,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时,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外耳道感染。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定期监测血糖,遵循糖尿病饮食和治疗方案,以降低感染的风险。同时,患有其他全身性疾病如贫血等的人群,也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提高身体的整体抵抗力。
注意生活环境
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居住环境要保持清洁,减少灰尘、霉菌等过敏原和致病因素。定期打扫房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湿度适宜。对于有过敏体质的人群,更要注意室内环境的清洁,可使用空气净化器改善空气质量。儿童居住的房间要特别注意清洁,定期更换床单、被罩等,减少尘螨滋生。
避免长时间处于不良环境: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如长期在潮湿的地下室工作等。在这种环境下,外耳道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增加感染慢性外耳道炎的几率。如果无法避免处于此类环境,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耳罩等,保持外耳道的相对干燥和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