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评估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内镜检查活检。临床表现因病变部位而异;实验室检查可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粪便可能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及隐血阳性;影像学检查中X线可发现胃肠道黏膜皱襞增厚等,CT能清晰显示胃肠道壁增厚等,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内镜检查可观察黏膜病变,活检病理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确诊关键。
一、临床表现评估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多样,与病变累及的部位有关。病变累及黏膜层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累及肌层时,可能导致胃排空延迟、肠梗阻等表现;累及浆膜层时,可出现腹水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因腹痛、呕吐等影响进食和生长发育,女性患者在生理期可能腹痛症状更易被忽视等。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是重要的实验室依据,一般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10%,或绝对值>0.4×10/L。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参考值略有不同,儿童正常范围相对较宽,但当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时,均会出现明显升高。
2.粪便检查:部分患者粪便中可能检测到较多嗜酸性粒细胞,粪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提示可能存在胃肠道黏膜损伤。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胃肠道钡餐造影:可发现胃肠道黏膜皱襞增厚、胃肠壁增厚、胃肠腔狭窄等改变,不同部位病变表现不同,如胃受累时可出现胃窦狭窄、胃壁僵硬等类似胃癌的表现,但病变范围可能更广泛。
2.CT检查:
能更清晰地显示胃肠道壁增厚情况,还可发现有无腹腔积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对于判断病变累及范围和程度有重要价值,尤其对肌层和浆膜层受累的情况显示较好,不同年龄患者因体型等差异,CT图像可能有一定区别,但对于病变的识别原理相似。
3.MRI检查:
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对于胃肠道壁增厚、腹腔内病变的观察有一定优势,尤其在鉴别诊断方面可能提供更多信息,不过在基层医院应用相对不如CT普遍。
四、内镜检查及活检
1.内镜检查:
胃镜、结肠镜等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胃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如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表现。不同部位的内镜检查操作有相应的注意事项,儿童进行内镜检查需根据年龄和体重等选择合适的内镜型号,操作时要更加轻柔。
2.活检:
在内镜下取病变部位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关键。病理表现为黏膜层、肌层或浆膜层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病理检查需注意取材的准确性,多部位取材可提高诊断阳性率,不同年龄患者的胃肠道组织学表现基本相似,但儿童组织相对较嫩,取材时需更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