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样骨瘤是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良性成骨性肿瘤,多发生于长骨等部位,有特定病理特征,临床表现为疼痛等,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非手术为辅,彻底切除瘤巢预后较好,儿童患者治疗需精细且要密切随访。
发病部位:多发生于长骨,尤其是下肢的胫骨、股骨,也可见于脊柱、骨盆等部位。在长骨中,病变通常位于皮质骨内,靠近骨皮质的部位较为常见。
病理特征:肿瘤由成骨细胞、骨样组织和编织骨组成,其核心是一个直径通常小于1.5cm的圆形或椭圆形的瘤巢,瘤巢周围是反应性增生的骨组织。瘤巢内富含血管,主要由毛细血管和海绵状血管组成,这些血管壁较薄,容易出血。
临床表现
疼痛:是最主要的症状,疼痛具有夜间加重、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布洛芬)可缓解的特点。疼痛的程度较为剧烈,且会逐渐加重,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活动和睡眠。例如,儿童患者可能会因为夜间疼痛而出现哭闹、不愿活动等表现。
局部压痛:在病变部位可触及压痛,当病变累及关节时,可能会出现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发展,可见病变部位有圆形或椭圆形的透亮区(瘤巢),周围有硬化骨环绕。透亮区直径一般小于1.5cm,硬化骨的范围比瘤巢大,呈现出“靶心征”。
CT检查:对瘤巢的显示更为清晰,能够发现较小的瘤巢以及周围的骨质反应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可以明确瘤巢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MRI检查:在早期诊断中也有一定价值,能够显示瘤巢及其周围的水肿情况等。瘤巢在MRI上通常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周围有水肿带。
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彻底切除瘤巢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对于位于皮质骨的病变,可以采用局部切除的方法;对于累及髓腔或周围组织较广泛的病变,可能需要进行更广泛的切除。手术入路的选择根据病变部位而定,例如,位于胫骨的病变可能需要采用前外侧入路等。
非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不能耐受手术或病变较小的患者,可尝试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缓解疼痛,但非手术治疗通常不能彻底治愈骨样骨瘤,且容易复发。
预后情况:骨样骨瘤经过手术彻底切除瘤巢后,预后通常较好,复发率较低。但如果瘤巢切除不彻底,容易复发。对于儿童患者,及时治疗后一般不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影响肢体的功能和骨骼的正常发育。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变部位等因素综合制定治疗方案,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操作需要更加精细,以减少对骨骼生长的影响。同时,术后需要密切随访,观察有无复发以及肢体的功能恢复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