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骨质增生是常见颈椎退行性病变,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姿势调整、颈部锻炼)、物理治疗(热敷、牵引)辅助药物治疗缓解症状,仅在保守治疗无效且有严重神经、脊髓压迫症状时考虑手术治疗,不同人群发病风险及治疗方式各有特点。
一、颈椎骨质增生的一般认识
颈椎骨质增生是一种常见的颈椎退行性病变,随着年龄增长、慢性劳损等因素,颈椎椎体边缘出现骨赘增生。其发生与颈椎的力学改变、椎间盘退变等多种因素相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长期伏案工作、颈部外伤等人群发病风险也会增加。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改变生活方式
1.姿势调整
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应定时改变姿势,每隔30-40分钟就起身活动颈部,避免颈部长期处于前屈姿势。例如工作时使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座椅和电脑桌,使眼睛与电脑屏幕保持水平,颈部保持正直。
睡眠时选择合适的枕头,枕头高度以一拳高(约10-15厘米)为宜,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枕头对颈椎造成不良影响。
2.颈部锻炼
颈部伸展运动:缓慢将头部向一侧倾斜,尽量用耳朵去触碰肩膀,保持15-30秒,然后换另一侧,重复3-5次。
颈部旋转运动:缓慢将头部向左右两侧旋转,幅度以感觉颈部有轻度牵拉感但无疼痛为宜,每个方向旋转5-10次,可增强颈部肌肉力量,维持颈椎稳定性。
(二)物理治疗
1.热敷
可以用热毛巾或热水袋进行颈部热敷,温度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热敷能够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因颈椎骨质增生引起的不适。不过,皮肤有破损、感觉障碍的人群要谨慎使用热敷。
2.牵引治疗
轻度颈椎骨质增生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拉开颈椎间隙,减轻增生对周围组织的压迫。但牵引重量和时间需要严格控制,牵引重量一般根据患者体重等情况调整,每次牵引时间约20-30分钟,每天1-2次。不过,严重颈椎间盘突出、颈椎不稳定等患者不适合牵引治疗。
三、药物辅助治疗
如果出现疼痛等症状,可在医生评估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但需注意药物的适用人群和可能存在的副作用。例如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可以缓解疼痛和炎症,但对于有消化道溃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人群要谨慎使用。儿童患者一般优先避免药物干预,以非药物治疗为主。
四、手术治疗情况
只有在经过严格保守治疗无效,且出现严重神经、脊髓压迫症状,如上肢无力进行性加重、行走不稳、大小便失禁等情况时,才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颈椎后路减压术等,手术风险和预后会因患者具体病情而异,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手术风险不同,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差,手术风险可能相对高一些,需要充分评估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后再决定是否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