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大结节骨折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病史采集需了解受伤机制和症状表现;体格检查有局部压痛及肩关节活动度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正位片、腋位片)、CT(复杂骨折时)、MRI(怀疑合并肩袖损伤时),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各检查中的表现有差异。
症状表现:了解患者受伤后肩部的症状,如是否出现肩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疼痛通常较为明显,尤其是肩部外展、外旋时疼痛加剧;肿胀可逐渐出现,受伤局部可见不同程度的肿胀;肩关节活动受限,患者可能无法正常进行上举、外展等动作。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症状表现可能因基础健康状况等有所差异,比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可能对疼痛的耐受程度略有不同,但基本症状类似。
体格检查
局部压痛:检查肩部受伤部位,可发现肱骨大结节处有明显压痛,有时可触及骨擦感或异常活动,这提示骨折的可能性较大。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发育特点,体格检查时需更加轻柔,避免造成二次损伤;老年人因可能合并其他疾病,检查时要注意其耐受情况。
肩关节活动度检查:评估肩关节的各个方向活动度,骨折患者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外展、外旋等活动受限。例如,正常肩关节外展可达90°以上,而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外展时因疼痛等原因明显受限。不同年龄患者正常肩关节活动度有差异,儿童活动度相对较大,老年人因关节退变等活动度本身有所下降,在检查时需对比正常范围。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正位片:可初步观察肱骨大结节的骨折情况,能发现骨折线、骨折块的移位等。一般能看到肱骨大结节处是否有透亮的骨折线,以及骨折块相对于肱骨近端的位置关系。但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单纯正位片可能容易漏诊,需要结合其他体位片。不同性别患者骨骼结构略有差异,女性一般骨骼相对纤细,在X线表现上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不同年龄患者骨骼密度等不同,儿童骨骼有骨骺等结构,老年人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影响X线表现。
腋位片:有助于更清晰地显示肱骨大结节的骨折情况,尤其是对于前、后移位的骨折块显示较好。可以更准确地判断骨折块的位置和移位方向,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肱骨大结节骨折,CT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三维结构信息,明确骨折块的数量、大小、移位方向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例如,能清晰显示是否存在多个骨折块,骨折块是否嵌入周围组织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CT检查需谨慎,权衡辐射风险与诊断价值;老年人若身体状况允许,CT检查能更精准诊断骨折情况。
MRI检查:一般在怀疑合并肩袖损伤等软组织损伤时进行。可以显示肩袖等软组织的损伤情况,对于判断是否存在肩袖撕裂等有帮助。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软组织情况略有不同,例如年轻患者肩袖等软组织弹性较好,老年人可能存在软组织退变等情况,MRI表现会有所差异。